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幼儿游戏材料投放有效策略
范文

    文晓明

    摘要:班区域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积累,如何巧妙投放材料,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区域活动,使其能在区域中自由探索是我们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本文立足于幼儿教育教学角度,分析了幼儿游戏材料投放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材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8-

    引言:作為学前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巧妙投放和使用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当前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幼儿游戏材料投放有效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幼儿游戏材料投放的原则

    1.区域材料应具有安全性和艺术性

    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要清洁、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应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如创意变脸鞋区,我们将幼儿带来的旧鞋子进行清洗、消毒,晒干后让幼儿为鞋子“变脸”“打扮”,让旧鞋子变得漂亮。独具风格的造型,充分将其艺术性展现出来,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参与到活动中来。

    2.区域材料应有目标性和探究性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目标性和探究性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前提。因此,应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如结合系鞋带活动,让幼儿了解鞋带的不同穿法和系鞋带的方法,从而达到落实活动目标,促进其动手及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活动材料还应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例如,给幼儿几种交通工具模型,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搭建出各种交通工具,探索其对称性。

    3.区域材料应有针对性和计划性

    区域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同样是建构区,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而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则要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

    二、幼儿游戏材料投放有效策略

    1.教师投放操作材料要注意安全性

    首先,教师对于操作材料的安全性包括选择安全的操作材料和安全的使用操作材料。在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应该注意操作材料表面必须平整光滑,没有锐利的棱角或锯齿。幼儿的皮肤非常嫩,粗糙的表面,锐利的棱角都会割伤幼儿。而且制作材料或涂层都要无毒性,并且要经常清洗,幼儿好奇心很重,什么东西都喜欢尝一尝,所以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要具有无毒性。

    其次,在数学活动使用时,教师也要注意操作材料的安全性。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当各种各样的操作材料呈现在幼儿的面前时,他们能主动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通过触摸、摆弄发现问题,并在发现、探索中有所收获。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后应该向幼儿强调操作的安全性,提示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注意安全;在幼儿操作时,教师也要留意幼儿的行为,以防幼儿打闹,受到伤害。

    2.教师要巧妙投放和使用操作材料,注意材料的递进性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具体思维的幼儿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教师要巧妙的投放和运用操作材料。所谓巧妙,一方面是指操作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个操作材料本身的特点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了解自己所使用的操作材料,从各个方面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注意材料的递进性。幼儿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幼儿操作活动提供递进性、层次性的操作材料,使得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提高玩教具的有效性。例如,七巧板的投放,在小班可作为幼儿认识图形的工具,在中班教师可以增加图形,让幼儿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图形等。

    3.教师投放操作材料应该多样性、生活化

    幼儿的数学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而运用则离不开幼儿的生活,运用一定的操作材料进行数学学习能够发展幼儿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师可以选择日常生活用品作为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如彩色纽扣、各色的豆子、不同的颜色、形状的树叶等等操作材料,这些材料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经常看到、接触,颜色鲜艳,形状多样,很受幼儿的喜爱。教师还需要最大限度的开发生活物品的数学教育功能,比如,将不同颜色的豆子进行分类等都可以锻炼幼儿的分类本领;扑克牌中点与数字的对应等。教师还可以投放按“高—矮”排序的杯子、罐子、纸房子;按 “大—小”排序的弹珠;按“酸—甜”的各种水果;按“软—硬”排序的各种糖果;按“粗—细”排序的树枝等等。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制作多种教学功能的操作材料,如制作树叶学具,能让幼儿按颜色、数量、大小进行分类活动,还可以进行简单的计数,一种教具运用于多种数学活动,最大限度的挖掘操作材料的潜力。

    结论: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与材料进行互动是幼儿自我探究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如《指南》中所说: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数学活动本身也就是一个游戏的过程,孩子们的快乐学习离不开自我探究,特别是相对枯燥的数学活动,但是投放合适的材料并得到有效的运用就会使数学活动变得简单和快乐,幼儿在与操作材料的互动中也在潜移默化的吸收知识和经验,数学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秀琼,林忠章,李俊清,钟丽锋.践行《指南》活动区精神 促进幼儿差异性发展[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6(02):142-144.

    [2]毕天缘.浅谈幼儿园美术区角设计的指导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3):208-209.

    [3]包榕凤.材料投放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探讨[J].亚太教育,2016(07):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4: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