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
范文 | 张虎 摘要:新课标指出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生活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因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师需要从生活画面、生活问题、生活常识入手,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课堂中。本文笔者便以小学数学学科为切入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兴趣;思维意识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51-224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仅仅将教材中的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这样造成学生的学习活动“无效用”,也限制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为了强化学生的应用理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并建立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能够为课堂注入新活力,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效用,还能够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一、构建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行为产生的驱动力,也是小学生从事某项学习活动需要具备的心理动机。而数学知识常常以数字、符号等形式呈现出来,带给学生枯燥感,这样直接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而生活情境的构建,既能够将课堂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还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具有效果。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笔者首先出示“超市调查情境图”,这便使得学生置于生活的环境中。同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两张记录单,即:铅笔0.8元,橡皮0.5元,这张突显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既使得学生产生了探究小数的兴趣,还使得他们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积极,进而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展开奠定充分的基础。可见,通过生活情境的积极构建,既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熟悉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的探究兴趣逐渐增加,还使得他们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完成数学知识的自主构建,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行为的有效性。 二、设置生活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驱动力。如果将问题直接以数学的形式呈现出来,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进而也难以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问题,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重要性,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还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唤醒他们的原有认知,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以“克和千克”为例,由于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认识,为了提供给他们熟悉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笔者课前准备了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水果等物品,并将其带到课堂中,同时,提出问题,如:这些物品中哪些约为1千克呢?这样的生活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唤醒了他们的思维意识。于是,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掂一掂、找一找”等活动,进而使得他们对“千克”这一质量单位有了感性认识。可见,通过生活问题的积极设置,不仅使学生的学变得更加自主,更加积极,还引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唤醒了他们的思维意识,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多样化,进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 三、分析生活现象,加深概念理解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生活现象中也渗透着诸多数学原理。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实施者,应不断引导学生分析生活现象,这样既能够以生活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帮助学生分析蕴含在其中的数学原理,还能够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使他们对概念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以此帮助他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以“可能性”为例,为了加强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笔者首先指导学生展开“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抛硬币活动、摸球比赛,进而使他们认识“不确定现象、确定现象”。通过这样的生活现象,能够使学生运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简单的语句描述事件的发生结果。也能够使他们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以及不确定现象。此外,通过分析具体的生活现象,也加强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还使得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以此体会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使得他们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以此强化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四、设计生活作业,塑造应用意识 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学生应用意识的过程。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常常以数学文本知识作为主体进行设计,这样便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理性这一层面上。为了进一步塑造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应将作业赋予上生活化的特征,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理性上升到实践,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小数的加减法”为例,在教学结束后,为了强化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灵活运用,并能够使他们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笔者便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了相应的作业,即:调查超市的物品价格,并作好记录,进而计算调查商品的总价。其中,调查的商品不得少于5件。这样的设计便将作业赋予上生活化的特点。于是,在课下,每个学生便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超市进行实际调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的活动经验,还强化了他们对小数加法运算的认识。此外,通过生活作业的设置,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效用,进而使他们对小数加法法则的认识从理性上升到实践。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也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教学的结果最终需要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实施生活化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拓展与理解。通过以上实践能够看出,构建生活情境、引入生活现象、设置生活问题以及设计生活作业,既能够拓展课堂教学资源,为教学注入新活力,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情感冲击,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价值。此外,通过实践作业的方式,还能够真正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玉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3):59-61. [2]胡慶正.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5):203-2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