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探析 |
范文 | 李荣国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创新须顺应政策的变化、满足课程方案的要求、遵循教师教学理念的原则、实现教学目标的设置。总结、提炼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创新,是探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硏究的重要部分,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构建,顺应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发展;课程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2-394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创新,包括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时代背景”为特征、以“方法研究”为主题;教师教学理念的发展创新,包括将因材施教融入教学原则、将信息化融人教学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四是实现育人教学目标的途径创新,包括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满足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需要,増强大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決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1.1树立正确的三观。大学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夯实学生思想基础的主要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起刭重要作用。 1.2正确认识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増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情,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決策部暑,深刻认识党以人民为主体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理念。 1.3提高政治鉴別力和敏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斷提升,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体现出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的堀起不可避免的被一些国家敌对。敌对分子甚至通过互联网传播不实言论,试图激化民族予盾,挑拨内部关系。大学生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政治鉴别能力、政治敏感度还较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増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增强“四个自信。 1.4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新时代高校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重担,更要全面发展,增强明辦是非、处理复杂问题与社会关系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与重要途径。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品德,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 二、将因材施教融入教学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牢“"总开关”,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这不仅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依据。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想守住思政教育的阵地,必须提高自我修养,加强理论学习,站稳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行业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力求一方面要做到将“普遍性教学原则”与“无差别对待原则”相结合,另方面要做到将“引导性原则”与“灵活性原则”相结合因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中的必修课和公选课,是面对全校各专业开设的,故“普遍性教学原则”是首要原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须找到合适而通用的教学方法,确保不同专业背景的每一位学生对思政专业课程持有得当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点和正确的理解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即“无差別对待原则”。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状况以及自身优劣势,根据不同专业的思维差异和基础差距,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结合实际、科学分析、积极引导、灵活开导、热情地传授知识与开拓思维,使学生们获得知识和品德修养的同步提升。 三、将信息化融入教学过程 网络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带来挑战和契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要适应信息大数据化的社会形势,力求开拓网络教学模式,立足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亦可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高校思政课应该摒弃以往“填鸭式灌输”或“机械式念书”的课堂形式,通过引导式、启发式、带动式”等方法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借助新媒体,如慕课、微博、公众号以及国家精品课程网等工具,强化网络运用技能。如“慕课”平台打破了受时间空间制约的传统课堂模式,以“碎片化”的展示方式解构书本课程一个知识点对应着一个微视频,实现对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的重新整合,这是移动新媒体时代下“体验式教学法”的典型代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网络观,学校要严厉打击恶意宣传错误非法言论,浄化网络传播大环境,积极培育正面的网络风气,宣传正确的道徳规范。要加快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高校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智慧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道,以技术为用””,采取集中培训、微课比赛、智慧教学大赛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智慧教学本领,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新平台、新方法、新话语开展课堂教学,促使智慧课堂在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育人实效方面的助力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让思政课堂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指尖”直抵“心间”。要避免出现教师和手机抢夺学生的现象。教师要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管控,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指导,増强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实践教学必须聚焦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兴奋点。因此,教师要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微创作”上传网络空间作为教辅材料。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感受、发现、思考和实践中真正接受理论学习所传递的内容,并内化为正确的认识,进而指导实践。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 05方案”实施后,所有高校开始使用统一编写的教材,自此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每年都要修订和再版印刷,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三进”教育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也越来越完善合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教材已取得显著成果。十九大召开之后,全国高校兴起“十+九大精神”学习热潮,纷纷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团、研习社、宣讲团等。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立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和理论来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体现和实际证明《中国近代史纲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来源和历史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溯源和政治方向。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重要阵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人脑,是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宣传和落实“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育人任务的重要途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信息化的教学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理念可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的发展创新具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先进性、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培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使命性特征。 结论 育人教学目标的途径创新是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不忽视老师的主导地位,将学生和老师视为“共同体”,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该学科的重要性和无法替代性,满足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需要,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増强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上的获得感、成就感以及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唐世刚,杨江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2]赵爱玲.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