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引发血液报废的因素及预防策略
范文

    李银花 张绪强

    

    

    【摘要】目的:探讨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引发血液报废的因素以及预防此类现象的策略。方法:对照组为血站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成分制备时产生的血液报废,梳理并总结该组血液报废因素,并据此制定预防策略,观察组为血站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实施预防策略后成分制备时产生的血液报废,就两组的报废例数与报废情况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化验报废数2649例、成分制备报废数5167例以及血液报废率11.63%均低于对照组3271例、6726例以及14.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其他报废数1327例与对照组1474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血液报废类型,其中血浆颜色异常以及脂肪血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袋破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易导致血液报废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可减少血液报废数量,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血站成分制备;血液报废;因素;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5-0293-01

    随着国内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体系的完善,血液需求量在此背景下不断增加,即使是发达的科技,也仍无法对血液进行合成【1】。此外,在采制血液时也会出现报废问题,成分制备中出现的血液报废,是由于脂肪血、血液颜色异常以及血袋破损等因素导致,现象严重时可引发血荒【2】。其中人为因素导致的报废现象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本次研究重点探讨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引发血液报废的因素,并据此提出预防此类现象的策略,现对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为血站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成分制备时产生的血液报废,观察组为血站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實施预防策略后成分制备时产生的血液报废。

    1.2方法

    梳理分析对照组成分制备时产生血液报废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有:(1)重度脂血:献血者在献血当天或前1天进食高糖高脂或油腻物。针对此类情况,采血者需详细询问献血者近期的饮食、睡眠以及身体状况,并指导患者填写表格,若献血情况与要求不符,应劝导其改日献血。(2)溶血:由于转运或是采集时对血液的不当操作,导致其受到高温、挤压与震荡现象,致使其发生溶血,此外,献血者自身原因的也可能会导致溶血现象。对于此类情况,应提高采血人员的专业能力,评估采血者的工作能力以及操作技术,采血者在保存血液时应严格依据保存要求,管理好血液从献出到进入血站的整个运输环节。(3)凝块:凝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抗凝剂未充分与血液混合,此类情况受到采血人员操作能力的影响,提高采血者的专业素养可减少凝块的出现。(4)血袋破损:血液离心破损、热合口瑕疵以及原材料质量低劣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血袋破损、血液外渗情况的发生。针对此类情况,采购血袋时应加强质量的把控,包装血液时应严封热合口,离心操作时应正确装杯,以防死腔现象发生。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血液报废情况;(2)对比两组成分制备时血液报废类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开展统计工作,计数应用(%)表示,通过卡方检验获取结果,计量应用()表示,通过t检验获取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液报废情况对比

    观察组化验报废数2649例、成分制备报废数5167例以及血液报废率11.63%均低于对照组3271例、6726例以及14.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其他报废数1327例与对照组147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成分制备时血液报废类型对比

    对比两组血液报废类型,其中血浆颜色异常以及脂肪血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袋破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血液是循环流动于人体中的流体组织,输血可以维持人体的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并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在临床治疗以及紧急抢救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3-4】。血站是一个公益类型的卫生机构,充当着将血液从献血者传递到受血者的角色。因此,血站人员在开发血源时,也要注意血液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现象,及时梳理总结其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并进行改进,提高血站成分制备水平,加强血液管理质量,建立并完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体系,减少血源浪费,降低并避免差错事件,进而提高血源质量,保证血源供应,确保医院抢救治疗过程中的使用。

    综上所述,梳理并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血液报废的因素,制定出针对此类情况的预防性策略,可减少血液报废数量,降低血液报废率,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姚美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及预防方法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6): 166-167.

    [2] 焦红菊,张燕林,王爱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及预防方法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3):27.

    [3] 李少华,李运琴,段艳芳.血站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以及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2):167-168.

    [4] 卢文静.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C]. 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杂志》编辑部,2018:18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