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范文

    黄苑芸

    摘要:历史,一个沉甸甸的词汇,记载着自古至今各个国家的发展脉络。因此,掌握历史、了解历史不仅有利于思考,还能打破呆板印象,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身处于初中阶段,这个时期是历史学习的奠基时期,这个阶段的学习是打牢历史基础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改要求下,历史核心素养应运而生。笔者依据实际教学经验,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开展研讨,并在教师层面、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对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策略,为历史教师开展后续教学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01-313

    新课改要求下,我国对于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将目光聚焦在五大理念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众所周知,历史是凝聚的发展史,一个朝代与另一个朝代不断更迭,反复交替,融会贯通,逐渐汇聚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史、文化史与艺术史。因此在历史教学的开展中,应注重唯物史观和时空理念的渗透与引导,通过学生对历史解释的分析,提升史料分析能力,树立家国情怀,从而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要求。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懵懂的阶段,却也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核心素养培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于国家教育而言,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当前教育体系的要求,它的开展与落实有利于渗透中国文化史,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更让学生树立起爱国意识。于教师而言,核心素养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己的教学能力,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拥有更多的教学经验,也增加了自身的认同感与奉献感。于学生而言,核心价值的培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相比于过去唯分论的教育观念,现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更系统且多样,个性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与解放,从而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多层次发展[1]。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

    (一)教师层面:开展多层教学,注重理念培养

    教学是老师的职责所在,沟通与引领是一名教师的必备涵养。因此,想要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老师绝对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教师而言,老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在开展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理念,这样可以更好的构建学生学习体系,养成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历史课本的主要内容涉及数十个朝代,聚集中外千年的发展,因此,在教师授课中,一定要堅持唯物史观,尊重每一个阶段的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在落实课本内容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讲述的是史前时期的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因此教师授课中,除了向学生讲述人的发展史以及农耕文明的具体表现外,还应该让学生深层次的了解到在当时年代,这种文明出现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具体影响。这种观念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看待问题。

    其次,在教师的教学中,还应该坚持时空理念,强调用对比的方法看待问题。受孩子天性影响,初中时期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看待还处于片面的阶段,教师传授型的引导方式无法建立起学生的时空观念,进而让很多孩子丧失了对于历史的兴趣,用片面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在教师的教学中,应积极强调时空理念,引导孩子在进行探索与学习时,代入相关背景进行思考与研究。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章节的内容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授课时,应该让学生深入思考,“是什么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在学生发表完想法后,在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更好地融入课堂,融汇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提高核心素养。

    (二)学生层面:构建学科体系,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对于学习而言,教师起到的仅仅是引领与导向的作用,体系的构建最终的践行者还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点多,但是内容直观,它像是基石一样,衔接高中历史,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树立一个长远学习,扎实基础的理念,通过课本中的内容合理构建学科体系,自觉的培养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师布置预习“七七事变和全民抗战”这一课时,学生应该有探究意识,除了预习课本的知识,还应该进行拓展与延伸。如上网搜索了解七七事变的原因,过程,以及国共合作等知识点。这样的细致把握,对于史料的层层分析,不仅能梳理出完整的抗日战争的脉络,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结合具体历史进行史料分析,这样的自主探索,有利于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点与价值观。长此以往,学生的核心素养飞速提升[2]。

    (三)树立唯物史观,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探索历史发展的脉络,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精神食粮,树立唯物史观,宣扬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纵观现在中国的发展,曾经时而繁荣时而衰败,时而富丽堂皇时而胆小如鼠。因此想要培育核心价值观,国家应积极弘扬爱国主义、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现在的九一八警钟长鸣等活动,就是弘扬爱国主义最好的体现。

    同时,国家在制定教学规划时,也应该提倡不忘历史、爱我中华等相关观念,让老师在授课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该提倡家国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例如,教师在开展抗金的授课中,应该将岳飞等人数故事融入其中,课堂上为学生讲述岳飞等人的英勇事迹,让学习与史料相结合,才能体会到精忠报国的强烈情怀。而在开展唐代文学的授课时,盛唐自有一番风景,因此可以将李白等名师大家的佳作引入其中。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教师开展授课,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灌溉与成绩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逐渐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日常历史学习中,对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在授课中注重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是现在教学的重要任务。由于初中生顽劣的天性以及不成熟的观念,现在开展历史教育是最佳时期。注重引导,合理沟通,开展儒雅教育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浅谈[J].新课程(中学),2019(05):187.

    [2]程若微.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国家认同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