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 |
范文 | 赵斌 摘要:所谓的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它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对于高中生而言,家国情怀具体体现为:对国家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家国、民族的责任担当以及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篇所说:“所谓对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歷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家国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且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较之高中教育的其他学科,在家国情怀的培养方面,历史学科有着天然独特的学科优势。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01-070 引言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的基本情感及思想心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家国情怀”思想的引领,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基础上,将“家国情怀”教育渗入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在教学策略上可以形成感悟—思考—深化—唤醒的“家国情怀”教育过程,来逐步让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帮助学生深化了解国家历史,最终进一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有力地驱动学生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创设故事情境,感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高中历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内容上,将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合教学情境运用到课堂中去,让故事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热情,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某个重点阶段的历史人物、事件,加深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深刻感悟。因此,想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就要加强对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进一步挖掘,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启发学生对家国情怀深层感悟。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内容时,课程主要用到了关于“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反割台斗争”“左宗棠魄力收复新疆”“黄海血战”等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来体现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唤起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用多媒体视频资料,创设感官直达的情境,通过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故事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战争的残酷,落后就要挨打的启示,更好地激发学生勇于维护国家主权的信念,从内心中去感悟家国情怀。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如:学习到“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这一节的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将“家国情怀”深化分解出来,让学生来讨论“三元里人民”的行为到底是“保家”还是“卫国”?让学生真正地明白“国与家本为一体,没有国就没有家”的道理,从而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理想,引导学生向先辈学习,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使课堂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直达学生的内心。 二、对家国、民族的责任担当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先进人士在不断探索与追求。如在讲述《戊戌变法》时,首先讲述戊戌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清朝末年,在列强的侵略之下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实行变法,进行自我革新,然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极力镇压,导致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但这并不是讲解的结束,而是着重强调变法之时,维新派为清政府所描绘的蓝图,同时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被捕入狱,而谭嗣同是有机会逃走的,却选择留下来为变法殉葬,在被杀前仍为变法呼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希望以血唤醒国人,故一心求死,拒绝逃亡。他还鼓励维新变法人士:“死是容易的,但改革却很艰难,我来做容易的事,把困难的事留给你们来做。”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体现了他的忠君爱国思想,为家国民族的责任担当意识。用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在课堂之上选取的人物或事件不宜过多,以一个人物或事件为主展开即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点在于去挖掘人物或事件背后的故事,当设身处地地去思考时,就会发现那些能够被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身上都有着可贵的品格,而其中之一就是浓浓的家国情怀。 结束语 总之,“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使命和责任,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应具备的情怀。将家国情怀引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同时也让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时,能从“家国情怀”和历史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式、营造教学情境来深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历史教育的意义,让学生对历史充满敬畏,对国家充满热爱。 参考文献 [1]刘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33):108-110. [2]唐蕊.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江南论坛,2019(11):54-55. [3]李磊.高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