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宋艳娟 王柏华 摘要:由于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导致小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时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动手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起源,并使其思维能够快速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够调动学生的五官,使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将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述几点观点和建议,希望对广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412 引言 加强实践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保驾护航。对于高年级的数学而言,学生学习的难度很高,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定会感到数学课堂的乐趣,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的要领,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和解题能力。基于此,本文进行了教学尝试,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操作过程的及时性 在操作上,我们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强调不够、选材不当、时 间不够、组织不够等。从长远来看,孩子们会认为手术是可选的,而忽略了 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改进这一策略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 教材和内容,合理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这也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策略。 二、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活动氛围 小学数学知识点涉及面广,一些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 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动手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认识人民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小明超市”的活动。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售货员,另一组是顾客。学生扮演顾客的角色,必须拿出准备好的人民币,免费购买,并扮演“店员”的角色拿回零钱。这样,“元、角、分”教学进入生活情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操作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数学问题,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课堂充满了活力。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学生的数学技能和 知识水平。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践能力将成为每个人才都需要具备 的重要能力。没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学生就会成长为所谓的“书虫”,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动手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体系的形成。在数学学习中,教师需要借助形象教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教具。教师还可以开展动手实践工作,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动手训练,培养学生动手意识。 四、正确把握操作时机,引导学生操作,提高学生操作积极性 动手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应该有助于弄清数学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点 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生开始操作之前,应该把握正确的操作机会, 提高学生开始操作的积极性。例如,在小学的数学“20 以内的加法”课上, 中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 10 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20 以内的加法是 10 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习,也是后面加法 100 以内的加法和多位书加法的基础和前提。这个时期,学生的认知处于成长阶段。在 20 以内学生折扣法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始相应的操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动作操作和思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理解,加强同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学生加法的把握。 五、充分发挥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需要高度符合自己的好奇心和动手心理。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帮助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然,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例如,学生在学习米、分米、厘米三种长度单位时,在初步了解了三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后,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进行验证: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长度吗?应该使用什么长度单位来表示最合理的长度,以及如何转换其他长度单位?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课堂不仅更加活跃,更让学生感受到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魅力。 六、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生在不断练习后取得的成绩,一般会激发他们对进一步练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鼓励学生,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的游戏中,使学生在学习后能够体验、不断地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节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优越感,对下一节课充满热情。 七、动手操作在拓展教学中的运用 拓展教学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开拓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运用动手操作来进行拓展教学,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开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一课教学时,在课堂教学上除了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之外,老师还可以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开展拓展教学,比如让学生制作一个三角形,并且让学生思考三角形角度大和角度小与边长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提出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动手探索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目的。 结束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课堂讲解传授知识,还要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传授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因此,在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具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观生.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8. [2]孫富学.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 [3]兰璇.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文渊(小学版).20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