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
范文 | 田金凤 摘要:数学在高中阶段是一门难度较高的学科,在班级中许多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会存在较多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通过分层教学方式能够在班级当中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更加感兴趣,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一下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学习;分层教学;学习质量;分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394 引言 高中数学是高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不少学生数学学习上有一定难度,这主要是每個学生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随着新的高考模式在江苏的推进,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数学教学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对课堂的掌控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层式教学. 一、根据学习成绩进行分组 学习成绩是评判学生自身水平的关键因素,这样分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自己同层次的组里学习,分层的目的是让学生给自己一个方向和目标,学习成绩是检验学生近阶段目标质量有效的证据,在学习的过程中同组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以及方式方法的应用,教师还可以在班级根据学生表现进行一次晋升制度,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初始成绩进行分层,前20%的学生是第一层次的学生,这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自身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教师所讲述的基础题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掌握,并且在课后习题当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应用方式和方法。20%-50%的学生更加注重自身方式方法的应用,在学习中能够有着自己高效的学习方式。50%-80%的学生更加注意自身题目的出错率的问题,在课后习题中能够保证基础性的题目不错,一些变式训练完成基础部分。最后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基础性的题目,保证基本的知识点能够熟练应用。以上的要求都是可变化性的,许多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是比较强的,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固定的学习方式,依靠自身的判断就能敏锐发现题目的答案,同时对于一部分中等学生,其往往是喜欢去挑战一些高难度的题目,而自己却在一些基础性题目失掉分数,这样的学生教师更多是去引导其做好基础工作,同时在一些高难度的题目上教师能够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其能够更好地稳固自己的学习成绩。最后晋升制度的应用主要根据学生每个阶段测试进行评判,学生在考试成绩超出自己原先的范围后学生能够进入到更高的层次,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意味着学生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不断激励学生,许多学生进入到一些层次比较高的阶段其往往会不够适应,一部分学生通过坚持最后能够突破自我,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坚持中不愿意调整自身的一些学习方式,最后适得其反,成绩再次退回到以往,所以晋升制度不仅能够激励学生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警惕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应该不断努力,稍微的松懈就会落后。 二、在课堂上采取分层教学 在正式教课阶段,教师可以采取分层讲课、提问的教学模式,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热情,进而在让尖子更尖的同时,也能很好地提升班级靠后学生的成绩,缩短班级学生成绩的差距,减少班级的两极分化现象。例如,在教学高中数学中难度较高的“解析几何”时,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而言,仅仅要求学生做到熟记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通式及其一些相关性质即可.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则可以要求熟练掌握那些套路题、模板题的做法,尽量能圆满完成试卷中的解析几何知识,要锻炼这一层次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他们解题能力要做一定的要求。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则要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解析几何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对于一些大学才涉及的数学定理可以作为拓展知识对该层次的学生进行补充,同时要求这一层次的学生在考试中做到中档解析几何题不丢分,较复杂的解析几何题目能做到算全、算对。总之,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学生水平的不同来分别制定他们的学习任务,做不同的学习要求,既不能让靠后的学生学不懂,也不能让靠前的学生“吃不饱”。 三、课堂提问以及课后作业的分层 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都是巩固学生所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紧张度,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专注听课。课后作业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经过一天的学习后,将大脑的记忆进行刺激和应用,许多学生在课后作业中会有自己的新的发现。但是在提问和课后作业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其表现必然是不同的,相对来说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上会有较为出色的表现,而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效率和质量上也是比较好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须学会如何进行分层,从而让学生通过两者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在实际应用和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分层,在课后中学生在时间上来不及,会去选择一些基础性题目进行解答,而主动放弃一些进阶型的题目。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是不正确的,而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布置中对这部分学生减少一部分基础题目,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解答难度较高的题目,让学生能够提升自我。对于一步敢于挑战自我的学生,在课后喜欢对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进行解答,而忽视基础题目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增加基础题目的数量,同时在难度较高的题目上进行增加难度,让学生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难度更高的题目上,在打好自身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对于课堂提问工作,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目的性,提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能够对于学生的反馈做好调整工作。所以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分层,成绩较好学生教师可以提问一些课堂上一些变式题目的答案,而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基础题目,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更加高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程度。 结语 总之,为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模式,将班级学生的数学水平变得更为平衡,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做到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领悟力进行分层教学,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薪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探讨[J].知识文库,2021(05):57-58. [2]林云玲.基于分组分层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15):65-6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