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语用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范文

    白倪艳

    摘要:“语用”,即“语言文字运用”的简称,“语用”是语文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核心所在。在“语用”视野下,阅读与写作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两种主要方式,也是教育专家与教师多年来实践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用;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063

    从广义的角度而言,“语用”指的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即人类活动中所有的听说读写,都是“语用”活动。而在语文教学中,“语用”则是指“语言的文字运用”,即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作者如何使用字词、句子、段落及在通篇上进行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章节中,阅读与写作两个内容的课程是分开设置的,但是写作又以本章阅读课文为基础,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联,那么,如何在“语用”视野下真正实现读写互动式的教学,就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语用”视野教学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最根本教學内容,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学、语文学习活动都围绕阅读与写作展开。而读写互动的语文教学方式是我国多年来语文教学中形成的宝贵经验,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两种能力相互转化、相互迁移,是遵循语言表达及写作思维规律,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的有效学习方法。因此,在“语用”视野下展开小学语文教学,既是对“新课标”的要求的贯彻与执行,也是在传统教学“读写互动”的基础上对这种教学方法所进行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还是加强学生的语言与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由此,本文以“语用”视野下读写互动展开研究探讨,以教材内容为实际案例,为推进小学语文“读写互动”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借鉴。

    二、“语用”视野下的教学设计

    本节以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一文为例,在“语用”视野下展开“读写互动”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掌握课文中有难度的字、词,并且要求学生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课文,做到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2.带领学生阅读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品味其中的内涵,从“闰土”这一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角度入手,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并结合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学习如何描写人物。

    3.通过阅读教学及内容的延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升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章的阅读欲,进而促使学生在课后多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更全面地了解《少年闰土》的写作背景及鲁迅的经历,强化课文学习的效果。

    教学目标分析: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课文的朗读,此为字、词教学环节;第二,以“闰土”的人物形象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从字、词、句、段及全文结构上全面开展,是培养学生人物描写、刻画方法的教学环节;第三,进行课外延伸,旨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巩固与思维发散。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1.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以自己少年时代有趣故事的回忆,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的创作背景,明确其为叙事的小说文体。

    2.引导学生共同朗诵课文,了解小说的大概情节,对课文中的生词进行讲解。

    3.要求学生各自细读两遍课文,并且重点从“闰土”这一人物的出场方式、外貌、动作、语言、情绪等方面探知“闰土”的性格特点,进而掌握闰土的人物形象。

    4.教师给出一个“夜空”、“圆月”、“沙地”的条件场景,让学生结合该场景从各自的角度上描写一位与场景相关的人物,而后参照《少年闰土》进行点评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分析:首先,教师将自己少年时代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导学生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使学生感知国家的羸弱与时代的不幸,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这篇小说;其次,在课文的泛读与细读上,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心中“闰土”的形象逐渐浮现出来,并使学生感知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即该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比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效果更好;再次,在学生自主学习所得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耐心讲解,从人物形象到描写方法的各个关键细节入手,使学生对人物及描写方法理解得更为透彻,升华对读写知识的掌握;最后,教师设计出一个专门的场景,让学生自我发挥,写出一小段与该场景相关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巩固读写方法,并激发对鲁迅著作中其他人物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延伸阅读的动力。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完成后,教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价“读写互动”的教学效果:

    1.学生能够大致说出作者创作的背景,并掌握整个课文的思想感情,熟悉生字、生词。

    2.经教师引导后,学生能自主总结出“闰土”的人物形象,并对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采用的主要写作方法有所理解,明白这些写作方法的作用。

    3.在教师设计的写作场景下,学生完成即时情景作文,能够至少从三个角度刻画一个人物,并且提升学生课后扩展阅读的兴趣。

    教学评价分析:首先,学生对课文创作背景及生字、词的掌握,以此检验学生阅读基础是否扎实;其次,学生能够自行说出人物形象及对作者的写作方法较好地理解,并且在写作练习体现出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检验教师“读写互动”教学的效果。

    结束语

    在“语用”教学视野下,“读写互动”教学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化教学方式,不仅要求教师自身掌握全面的教学内容,还要求教师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将“读与写”有机组合起来,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并且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以“读写互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课程内容的语用性建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0(05):9-26.

    [2]徐林祥,郑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用热”再认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8):14-2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