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
范文 | 孙富 摘要:部编版教材是由教育部编写的,被投入了巨大的编写资源,一直备受教育领域的关注。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不管是从内容还是素材而言,都顺应着时代发展的需求,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加,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内容,随之其教学难度也有一定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部编教材的出发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部编教材理念教学。 关键词: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7-053 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升人文素养与文学修养等,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水平。也正因如此,部编版教材中增加了古诗词篇幅,并尝试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传承优秀文化。基于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古诗词的内涵,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与理解古诗词,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一、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有其不同于其他形式文章的独特优点:以简洁的文字描述叙事,可展现出宏大的场景、蕴含丰富深厚的感情心境。故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古诗词教学,既能使学生在对古代文学典藏的朗诵中感受到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的含蓄雅韵,又能通过最精简的语言想象画面来增强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古诗词教学能让学生在古文化经典的熏陶下,培养出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怀,培养出对国家民族的自信心,培养出文学感受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总的来说,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二、做好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通过学生阅读视角,了解增强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清楚古诗词学习需要有足够的阅读材料以供学生主动学习和阅读。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能局限于科目知识、应试技巧,更应注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感受文章,从而提升语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扩展文学积累,还能让学生沉静性格、通过对前人知识思想的阅读来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文学艺术审美等。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就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怎么样才能对古诗词阅读感兴趣、认真学?怎么学习古诗词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有什么不足之处?阅读古诗词中学生感受如何、体会到了什么?在古诗中,每个汉字的使用都十分的讲究。有些字看似很好理解,但是在小學古诗中,部分古诗中的字词反映的是它们造字时用字形表达的含义,即本义。与现今该类字表达的含义相去甚远。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这些字词不理解或曲解,造成对整首诗的内涵的误解误读。教师通过微课呈现科学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辨析汉字字义,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理解古诗,感悟古诗之美。例如:《马诗》中的“马”在哪里?《马诗》前两句描写的是环境,展现的是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后两句借马抒情,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难以实现的心情。诗人借“马”抒情,但却只字未提“马”。其实诗中的“马”藏在在“金络脑”这个词里,而“络”是本课的生字。在微课识字字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从注释中去寻找线索,便能发现“金络脑”,即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进而出示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络脑”(马笼头)。结合图片,“金络脑”的“络”的含义便不难理解了,即:连结成的网状物。一匹佩戴着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的战马形象地浮现在脑海中,可见这匹战马是受到君主重用的。从质疑到解疑,锁定注释抓住难懂的词语,由词到字层层地理解,学生走进了古诗,明白了诗意。诗人渴望戴上“金络脑”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便跃然纸上。 二、进入诗中意境,体会想象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用精妙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别样的图画。而汉字贯穿古今,是一种美丽且特殊的符号。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灵魂与原始图像艺术的精神,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意涵。以微课形式呈现的识字教学能够展现汉字特点、显示汉字构造、演示汉字演变等。这是常规课堂识字教学难以实现的。在微课中将汉字以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想象和思考。例如:教学《石灰吟》时,通过探究诗中的“锤”和“凿”,将文字转化形象的图画,从而引导学生想象冶炼石灰的艰辛过程,感悟诗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志向。 石灰是如何开采出来的?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并不难理解,即石灰石是经过千万次地锤打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倘若仅仅这样简单地理解诗句,那么就无法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情感、诗人所表达的志向。因此,要深入地学习诗句中的“锤”和“凿”。呈现“锤”、“凿”的画面,展开想象。 对比字义。“锤”和“凿”都有“打、击”的意思。但是“打、击”的方式不同。 解析“锤”。分别解析“锤”的两个基本含义。作名词时是指敲打的器具,如“锤子”(相机出示出片);作动词表示“用锤敲打”,如:锤打。(出示动画“锤打”,伴有叮叮当当的锤打声) 解析“凿”。(1)出示“凿”字的甲骨文(),是一个人拿着锤子敲凿子,用来打孔或挖槽。从甲骨文的特点可以明白“凿”的本义是“穿孔”。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凿”字的变化很大。(2)出示“凿”字的篆书:。字形复杂,可以看出,楷书“凿”字字形并不是甲骨文直接演变过来,而是篆书的演变。正确深刻地理解了“锤”和“凿”的含义后再回到诗中,“千锤万凿”便有了画面感。读这个词,仿佛可以看到了石灰石经过成千上万次的不同形式地锤打,或大块掉下,或脆片落下;仿佛可以听到了叮叮当当、震耳欲聋的锤打声,从而感受到了开采石灰石的不易。在微课科学识字的帮助下,学生便能对古诗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诗人借石灰的开采、烧炼、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对怎样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三)“微”中溯字源,感悟诗情 汉字由记事的图画演变而来,具有明显的表意性。汉字在造字之初,每个字都有其理据,只是少部分字在流传中理据逐渐遗失了。大部分汉字都是有理據、有规律的,造字法方法不同,汉字的理据和规律就不同。因此,通过追溯字源,便能够了解汉字的最初的含义。古诗《竹石》中的多音字“劲”便可通过追溯字源方法,辨析含义,方能深入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古诗《竹石》中的多音字“劲”便可通过追溯字源方法,辨析含义,方能深入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微课识字教学设计如下: 质疑读音:为什么读劲(Jìng)?“劲”字是个多音字,读前鼻音Jìn和后鼻音Jìng。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中的“劲”应该读后鼻音Jìng,是“坚强有力”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 追溯字源:“劲”的甲骨文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奥秘了。这其实是个会意兼形声字字,左边是一把省去了弦的弓箭,表示弓强硬有力;右边是用力拉经线的意思,“劲”的本意是(弓)强有力,如:强弓劲弩。由此本义引申为坚强、强有力,如:劲敌、疾风知劲草。因此,当“劲”字读作后鼻音(Jìng)时,是该字的本义,以及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因此诗中的“劲”应读作Jìng,是坚强之意。 由此可见,汉字是记录中华文化的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内涵,闪耀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古诗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含有很强人文与文化内涵,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有重要作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篇章数量增多,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空间。经过作者对教学策略的多方面探讨,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洁.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资源浅析[J].才智,2019(29):148. [2]路艳.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观察,2017,6(18):63-64. [3]司雪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亚太教育,2016(08):196-197. [4]张歆沂,杨其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09):89-92+1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