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
范文 | 黄丹瑜
摘要 物理是中學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它重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对于刚升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衔接阶段的各种问题。相对初中物理而言,高中物理深奧、难懂、不易得分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面对学生、家长、社会的困惑,影响高中物理学习原因之一就是初高中物理的过度和衔接出现了断层问题,针对此种问题,文章分了断层的成因,并对此提出了建议和解决策略。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引言 不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物理都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尤其是对理工科来说,更是升学考试的关键科目。在国内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成为深受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物理教育效果,保障物理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 一、初高中物理学习难度跨越大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中物理知识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有外部因素如教材的编写,有学习者自身因素如学习方法,有考试要求因素如合格性考试与高考,有学科教师因素如初高中教师的交流不畅等等。其中,教材差异及思维的不同要求,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两个重要方面。 1.1教材编写的差异 初中物理八年级和九年级的两本教材内容比较基础,教材中文字叙述通俗易懂,图片简洁明了,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研究的问题较为单一,学生易于接受。高中物理教材注重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生成,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对学习者的思维有较高的要求。如对运动方式和过程的分析往往根据受力情况从定性或定量方面进行,对牛顿第一定律,初中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高中表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的表述更加科学严密。突出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即物体有惯性,同时揭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2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提升 初中物理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物理现象形象直观,描述的问题相对简单。跟高中比,整个初中阶段的物理公式不是很多,练习和试卷的题型相对比较简单,运用基本公式和概念,套用对应的格式或带入对应的物理量就可以解决问题,缺少对公式的变换使用,计算量小且对数学的知识运用要求低,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方法也较为简单。高中物理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公式只是解决问题的依据,在一个知识块的学习中往往会涉及多个公式如图1, A、B是完全相同的两木块,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直线做匀速运动。若讨论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初中学生可以由“匀速”得出摩擦力大小与F相同,若问A、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初中学生对此问题的分析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对受力分析缺少整体和局部分析相结合的观念,再加上初中对静摩擦力的知识基本不做要求,导致学生分析时无从入手,胡乱猜测者居多。而高中对此问题的分析,要从选择对象入手,结合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平衡状态的特征,得出B与A之间不存在摩擦力的结论。 1.3直觉经验与物理本质的矛盾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了许多物理现象,有些是他们学习物理必不可少的经验,如在空中释放重物会自由落下;上抛物体上升到最高点后又落回原点;木块在桌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等等。但高中物理研究的现象往往经过了理想化处理,与生活的一些表面现象或是获得的经验是相矛盾的。生活的直觉经验给学生进行正确的物理概念学习带来错误的判断,如重的物体下落快、拔河胜方拉力大等生活经验。 二、初中物理教师如何有效对接初高中教学 2.1注重知识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知识网络化 初中物理教材的知识点虽然覆盖面广但缺乏系统,显得比较零碎,学生学习时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和记忆,只能应对一些简单直观的问题,当遇到更有思维要求的情形时,知识理解上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知识归纳能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2.2课堂渗透初高中衔接,丰富学生知识内容 初中物理教师要阅读高中教材,了解高中物理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习要求。教学中,对部分知识要适当地进行延伸和拓展,渗透高中的素养要求,为学生将来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对高中物理的求知兴趣。例如,初中对动能只是单纯介绍概念和简单的定性分析,而高中要求知道动能的表达式及进行定量计算。初中教学时,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呈现动能的表达式Ek=1/2mv2并对其中的m和v做必要的说明。教师可以利用如图2所示的投掷实心球的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实心球离手后,在落地前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是图2中的哪一种。这个例子中,要求学生结合表达式,运用数学知识定性判断动能Ek与时间t的关系。是在初中教学要求基础上的延伸,实践中发现,适当地拓展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2.3加强初高中教研交流,化解学段教学隔阂 初中物理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对初中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拓宽教研渠道,与高中物理教师建立常态化的教学研讨活动,可以深入高中教师的课堂听课、融入高中教研活动,充分了解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与教学教法,对照自己的教学,适当地将一些高中物理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结束语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是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积极探索解决方式的问题。相信在全体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逐步地解决学生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上的困境和难题,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总之,为了解决初高中物理学教学衔接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及教育主管部门都要提前进入状态,在最佳的时机解决问题。初中与高中也应分别建立配套和相应的长效机制,真正解决初高中物理知识和学习上的“台阶”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光杰,对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反思[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9). [2]严胜利,从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看物理概念教学[J].同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