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第一课时” |
范文 | 张爱梅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1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之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相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的各项目的任务,几乎都能在阅读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地得以落实。因此,抓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第一课时”的现状基本如下: 第一,目前刊行的有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有关杂志和报纸,大多数设计都是针对第二课时而谈,即使是一篇完整的教案,也都把设计的重点放在了第二课时上,除去一课时就能完成一篇课文教学任务的,很少有关于“第一课时”的单独设计。 第二,示范课、比赛课、观摩课等类型的公开课,大都上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即使组织者硬性规定上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也被变相地演变杂交成第二课时: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释题、导入、读文,架势摆开来,是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最终的交流、对话及结课态势,又似乎什么都搞定了,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没有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也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其实是一种“变态课”。 第三,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也都把精力放在了第二课时上。有人说第一课时很简单,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就OK了;有人说第一课时比较难教,似乎样的本真,产生了错位。且每篇课文都按整齐划一的步骤进行,每个版块之间相互割裂,了无生趣。 第四,有些教师甚至说第一课时不重要,上不上没关系。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往往随随便便,学生只是读读书,认认字。即使上也会把第一课时上成纯粹的资料展示课、书法指导课、朗读课……游离文本之外,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错位。 种种现象表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往往就像一个微不足道的过渡,被老师们漫不经心地轻视了。实际上,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何让让第一课时的教学变得扎实有效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教学目标科学化。 第一课时的目标制定要真实、务实、不虚化、贪全。在制定第一课时的课时目标时,应着重考虑学段、文体和学生情况三个要素。就不同学段而言,第一课时的课时教学目标应有不同侧重。总体上是围绕“识字、写字”和“把文章读正确、通顺”“初步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要表达的基本情感”等方面制定明确目标。换言之,是解决让学生知道“写什么”的问题,再加上基本的字词训练。 就不同文体而言,目标定位时也应有所侧重。识字、写字量大的一般记叙文要偏重字词教学;感情强烈的诗歌、散文要偏重朗读训练;简单的说明文、历史故事,可以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基本构架,理解作者的表达思路。 就学生情况而言,应知晓学生对课文的已知程度,如学生在课文朗读,生字识字方面的已有的自觉或自发训练情况,学生对重点易错生字的形近字的掌握情况。弄清此类情况,方能更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制定第一课时的课时目标。 第二,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一节课的开始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例如:《乡下人家》,上课先让学生欣赏了一组美丽的田野风光、别致的农家小院、可爱的家禽的图片,把学生带入田园之中,让城市的孩子也能身临其境,从而走进文本,产生阅读的兴趣。 第三、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有效的教学重点应在“读”。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第一课时阅读教学中“读”的落实,也要做到有目的、有系统、有思维的强度,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阅读迈向深层次的阅读:激发情感、有兴趣读——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反馈、读通课文——精读品味、读出情趣。初读可高声朗读,可静静默读,但在試读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划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达到了“读通课文”的要求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悟精华,才能真正实现与作者的一种间接的对话,与作者达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由于课文太长,为了节省时间,我只让学生速读课文,就让学生说说每部分的内容,结果反而耽误了时间,无法有效地实施教学。无奈之下,我只好又重新让学生再读文本,不但没有完成原定的教学计划,而且学生也失去了阅读的积极性。 第四、夯实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对于不同课文中的生字,教师要善于从字音字形上找到学生学习生字的规律及方法,还要勤于分析学情,从而抓住重点,有取舍地进行教学。对字词的教学不应孤立进行,应该改变单纯识字的做法,将字词教学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及理清文章脉络等能力结合起来,使生字词语的教学“活”起来。 第五,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课结束时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它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从而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阅读教学不仅要考虑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语文阅读第一课时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蕴藏着许多的教学细节需要我们去研究,只要我们虚心探讨阅读第一课时的教学问题,搞清楚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第一课时同样能演绎出课堂的精彩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