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爱情观教育的渗透 |
范文 | 王雪 【摘 要】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爱情题材作品,在人文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把握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直面“爱情”这一课题在学生中存在的客观现实,通过不同爱情题材篇目的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爱情观。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爱情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不断壮大,高中生思想成熟得越来越早,早恋现象也越来越普遍,随之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正如《十七岁那年的雨季》那首歌中所表达的那样,“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高中生都临近十八岁,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育都日渐成熟。但是,作为在校学生,社会经验和阅历还不丰富,思想还不够稳定,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爱情婚姻的理解还不够成熟,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渗透积极、健康、正确的爱情观,做到“润物细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就一再强调:“高尚的爱情种子需要在年轻人的童年、少年时期播在他们的心田里。”传统的教育教学把爱情当作是一个敏感话题,当涉及到这方面的题材时教师往往讳莫如深,或者浮光掠影、应付了事。如同大禹治水,“堵”不如“疏”,与其让学生盲目摸索,不加选择的尝试,不如通过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引导学生辨别真与假、美与丑、高尚与低俗,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篇目,下面我就以诗歌教学为主要切入点,谈谈如何在涉及爱情题材的诗歌教学中给学生渗透健康的爱情观。 一、对比“朝朝暮暮”的世俗爱情,树立高尚纯洁的爱情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代诗人秦观的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歌颂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尤其是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传颂千古的名句,既总结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特点,又表达出了作者的爱情观:爱情必须经受得住时间、空间的考验,只要彼此真诚相爱,都要比“朝朝暮暮”的世俗爱情可贵得多。这种思想境界,比起其他爱情作品,显得更别具一格,具有超越时间、空间的审美意义。 这首诗词的教学,我们可以把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作为教学的情感目标价值观目标。在深入了解本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基础上,通过对比其他爱情诗歌,让学生讨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提示和引导,结合高中学生实际,教育学生不要以为“朝朝暮暮”“耳鬓厮磨”才是爱情,应该以伟人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给自己一个无悔的青春。 二、尊重女性的价值和尊严,树立平等自由的爱情价值观 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她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的基础上,才能有真正平等的互相理解。这种爱情观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当今时代,“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些观点甚嚣尘上。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相夫教子这些不平等的爱情观念还在社会上有着丰厚的土壤。女性过度看重自己的外貌而忽略自己内在修养,自愿作男人的附庸,或者女权至上,过分强调女人的地位和作用,过度追求自己的自由平等,都会造成情感的悲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诗人肯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诗人的爱情观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三个问题可让学生选择回答,给学生自由选择机会和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话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完善,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对男女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明确的观点。 三、正视男女之间的正常的感情,树立以婚姻为目的的健康的爱情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在民间广为流传。歌曲《在水一方》歌词也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关雎》改编而来。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特殊的位置。正如汉儒的《毛诗序》中所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作为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把它当作“中庸”之德的典范。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純真美好的爱情”应该渗透到教学之中。男女双方称之为“君子”“淑女”,两个富含道德的词语一直沿用至今,虽然两词词义历经变迁,但总体上来说都是褒义、正面的化身。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入手,表明两者是美德相联系的结合,是理想婚姻的代表。二是重点理解“君子好逑”,“好”表明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为男女之间正常的感情和行为,“逑”者,配偶、伴侣也,说明男子对女子的追求是以婚姻为目的,也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结合现实生活,“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一夜情”“露水夫妻”等与健康婚姻观相违背的思想充斥弥漫。视感情为儿戏,因为冲动、攀比、寂寞、快感而恋爱,导致离婚率居高不下,给家庭带来伤害,给社会增加很多不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 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涉及爱情题材的篇目还很多,如《诗经·卫风》中的《氓》,通过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的对比变化,既是对封建婚姻“男尊女卑”思想的批判,也是对男主人公“始乱终弃”行为的鞭挞,告诉我们婚恋既是权利,也是责任;《孔雀东南飞》中爱情的坚贞、婚姻的自由;《我愿意是激流》中对爱情是奉献而非索取等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供学生分析讨论的题材。这些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思想,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剑芳,当“爱情”撞进语文课堂[J].教育艺术在线,2008(7) [2]莫陪玲,对高中语文爱情题材教育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2(22) [3]阮元,《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1980卷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