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纠错式反馈下的英语演讲大赛培训 |
范文 | 【摘 要】纠错式反馈作为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分支,自1997年在语言学家Lyster & Ranta 引出一套窥探式的纠错模式运用于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评估中,并在语言教学领域发挥深刻的推动作用。紧随其后的纠错式反馈得到了世界语言学家与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和较为深度研究,渗透在其后的语言教学等领域中。本文以纠错式反馈为核心介入要素,剖析其在英语演讲大赛培训中的可行性与前瞻性。 【关键词】纠错式反馈;英语演讲大赛;选手培训 【中图分类号】H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33-02 Edge(1989)初步提出,外语教师应在其决定纠正语言学习者的错误的同时确保其能够积极地纠错,从而鼓励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随后,各国语言研究者与教学者从多维度对纠错式反馈的定义进行论证,并就其多种形式在语言教学领域中的运用进行深度的比较与探究,形成了当今纠错式反馈在外语教学与培训运用中百花齐放的景象。 本文从“纠错式反馈”此专业术语切入,对现行本校英语专业1-4年级参与“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种子选手培训展开全面的调研和研究,运用纠错式反馈的多种类型多角度地探究英语演讲比赛培训的实效性与前瞻性。一、纠错式反馈的定义与类型 1.纠错式反馈的定义。 自各国语言学家及教育学家对语言纠错提出不同的设想、并层层深入地实践与探究,对纠错式反馈的产生和渗透式地实施在语言习得领域奠定了稳固的基础。Chaudron (1988)提出,在语言教学上“真正的纠错”,是能够成功地修正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规则,因此能在之后的语言产出中提出语言错误。随后,Makino (1993) 提出更为贴近纠错式反馈的设想:语言反馈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语言错误,做出相应的提示与暗示,由此促进学生的语言自我纠正错误的能力。紧随语言纠错反馈的理念发展,Ur(1998)提出,在教与学的语言环境中,反馈意味着对特定的学习任务接收相应的讯息以此促进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Lightbown and Spada (2002)把纠错式反馈解释为语言学习者所接收到的任何给予他们的语言指示。(Ellis, Loewen, & Erlam, 2006)将纠错性反馈归为构成语言负反馈的一种,其反馈形式源自于对语言学习者表达错误的反应与反馈。纵上所述,笔者认为,纠错式反馈的定义不仅适用于语言教学;同时也适用于融于语言纠错的语言活动中。 2.纠错式反馈的类型。 历经长期的语言教学研究和真实的课堂实践,Schachter(1991)首先提出纠正性反馈(corrective feedback)、否定性证据(negative evidence)和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分别适用于语言教学、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等领域;这为本文的研究起到导向性的作用。随后,Lyster & Ranta(1997)研发了一套课堂的观察性方案,用于阐述语言教师对于学生不同的错误给予反馈,同时用于檢验学生的理解-他们如何迅速地对反馈给予反应。深入的浸泡式语言研究让其总结出纠错式反馈的六种类型:一、明确修正法;二、重铸式纠错法;三、请求澄清法;四、元语言信息法;五、诱导法;六、重复法。纠错式反馈的六种类型为笔者在英语演讲培训领域中运用纠错反馈,奠定了理论性基础。二、纠错式反馈在语言习得中的实践运用 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学者从语言教师的纠错对策、语言导师与学习者对纠错式反馈的态度和偏好到纠错式反馈在二语习得的有效性进行了阶段性的深刻探究。Hammerly(1987)通过在浸泡型的法语课堂进行实验,研究得出在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中,语言学习者如不接收语言纠错,其难以取得语言进步。同时,语言学习者应接受正反馈纠错的同时接受负反馈纠错,这能促进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目标语。Long(1996)在语言习得的实践中得出,通过提供含蓄的负反馈(重铸纠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另一途径;同时,在语言习得商讨过程中获取的负反馈(错误纠正)为二语习得的发展起到促进性的作用。Mounira's (2002) 采用语言课堂调研实践,研究得出学生在意义导向性的课堂中接收纠错式反馈,能使其语言技能上获得最大的进步。Russell and Spada (2006) 开展一项元语言研究,对纠错性反馈策略在语言习得中的效用进行分析,结果证明其在推动语言习得中的有效性。Ellis, Loewen, and Erlam(2006)通过实证得出:明确型与暗示型纠错性反馈有助于外语习得。综上所述,纠错式反馈在过去20年间语言习得的发展功不可没,这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实质性的前瞻作用。三、纠错式反馈在英语演讲比赛培训中的运用 就如Schatcher (1991)提出,纠错式反馈分别适用于语言教学、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笔者借鉴多名学者对纠错式反馈在语言习得中的实践,结合其理论运用于英语演讲比赛的培训研究。 1.培训任务。 (1)研究问题。 Ohta (2000) 利用重铸式纠错法对口语学习者进行研究,借鉴教师从语法和元语言结构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表明重铸式纠错法不但对口语有错误的学生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其余参与口语课程的学生有一定的用处。鉴于以上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笔者拟出四个关键问题进行初探研究:①培训教师在培训英语演讲比赛种子选手期间运用纠错式反馈,能够达到何种效用?②培训教师运用纠错式反馈与种子选手的英语演讲能力的提升,有何关联?③种子选手在英语演讲培训过程中,更能接受哪几类纠错式反馈? ④在英语演讲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何时纠正种子选手的演讲错误更有益于其英语演讲能力的提高? (2)培训对象。 根据以上几个可研性问题的提出,笔者选取英语专业一至四年级的英语演讲比赛种子选手为培训及研究对象,通过在演讲培训过程中运用纠错式反馈,从而探究纠错式反馈在英语演讲比赛培训中的有效性。受每年参加“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广东赛区的选手人数的制约,故接受英语演讲大赛培训的种子选手限于10人;笔者将横跨四个年级的种子选手分成两组,每组各5人。其中实验A组在演讲培训过程中,相应地融入多种纠错式反馈;而实验B组在演讲培训期间则不加入纠错式反馈的策略。 (3)培训任务及材料。 在设置纠错式反馈渗透型的英语演讲培训任务中,鉴于种子选手的英语演讲水平参差不齐和英语演讲比赛五大板块培训成效的质化效能,故培训周期设为3个月,并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培训为期40天,两组种子选手均能接受每周2次以语音语调、英语演讲流利度的培训,每次培训前每人需要提前完成5篇定题英语演讲稿的朗读,并结合3篇英语演讲的听力任务、观摩2则英语演讲大赛视频;与此同时,培训教师会由浅入深、每次准备2道关于各大主题的演讲题目让种子选手训前准备,在随后的每次培训课上进行定题脱稿演讲。第二阶段的培训为期50天,培训教师以英语演讲的语言准确度和英语演讲整体表达进行培训。故两组种子选手均需要训前完成5个多主题的即兴演讲、5则英语演讲的听力音频和观摩5则英语演讲大赛视频并点评、练习5则全篇英语演讲稿和2道定题演讲的框架起草。两组不同之处在于:实验A组在培训过程中全面渗透纠错式反馈的6种类型,而实验B组则不使用此种策略;第一阶段培训同样如此。 在培训材料的选用中,笔者以名人英语演讲语篇作为种子选手的朗读材料,选用历年“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省级复赛和总决赛的视频为观摩样本的同时,并精选过去10年“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中即兴演讲题目,并结合数十则英语演讲音频对参与英语演讲比赛的种子选手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训材料一致、但培训中运用的英语演讲培训策略大不相同,这为探究纠错式反馈在英语演讲比赛培训中的效能提供了前瞻性的准备。 2.培训过程的分析及研究。 在第一阶段的英语演讲培训中,笔者通过10次录音、每两周的培训教师访谈和抽样式英语演讲比赛培训观摩进行实验A、B的成效对比分析。以培训材料为文本,培训教师在90分钟的培训过程中,在实验A组充分融于纠错式反饋的六种类型。在英语演讲稿的朗读部分,种子选手在高度重视其语音语调和朗读流利程度的基础上进行全篇演讲朗读;培训教师会在每位种子选手朗读完毕后融入直接纠正法、请求澄清法和重复法对其选手的英语演讲的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进行及时的纠错式反馈。培训期间选取的英语演讲听力素材,种子选手在听完全篇音频后就其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进行模仿、举例和点评,培训教师在此期间会运用元语言信息法和诱导法引导参赛种子选手找出自身英语演讲中出现在语音语调和流利度的错误所在,并指引其自我修复错误。培训期间的第三部分为历年英语演讲大赛视频观摩,培训教师选用2-3则在演讲比赛中有对比度的英语演讲,指引种子选手对比每则视频在演讲语音语调和流利度的利与弊,同时结合请求澄清法和诱导法让其辨别视频中英语演讲语音语调和流利度的优与劣,并对自身同样的错误进行自我纠正。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定题演讲展示,每位种子选手将各自事前准备好的英语演讲素材在台上展示,演讲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做好充分的自我认识和把握;培训教师会在每位选手定题演讲展示后给与重铸纠错、请求澄清法和元语言信息等方式的反馈。相反,实验B组会以同样的90分钟时长进行每周两次的英语演讲培训,在等同的四个部分培训部分对种子选手进行英语演讲中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的培训;不同之处在于,在四个部分的培训过程中不加入纠错式反馈的纠错策略,而是通过常规的演讲培训点评等形式对种子选手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的英语演讲培训依旧通过培训录音、每两周的培训教师访谈和抽样式英语演讲比赛培训课观摩进行记录,此外在这阶段加入两组种子选手的问卷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实验A、B两组种子选手接受英语演讲培训后的效度。因培训内容重心向英语演讲的准确度和整体表达的转移,培训教师对此阶段的培训材料进行优化,培训的过程也相应进行调整。在每次时长90分钟的培训过程中,第一部分培训教师将播放两则英语即兴演讲的音频,引导种子选手重视音频中英语演讲的准确程度和整体表达效果,并对相应的演讲音频进行分析和重述。培训教师在此部分则运用请求澄清、元语言信息法和诱导法对种子选手的理解误区和重述错误进行反馈。第二部分即兴演讲环节,每位种子选手抽签选取即兴演讲题目后分别给予5分钟的演讲准备时间,随后分别进行3分钟的英语即兴演讲。演讲完毕后每位种子选手给相应的即兴演讲选手给予反馈的同时,培训教师会以重铸式反馈、请求澄清法和元语言信息法对其进行反馈,目的在于启发每位种子选手在英语演讲的准确度和整体表达上的自我纠错意识。第三部分的视频观摩,培训教师首先选取两段存在语言错误较多的英语即兴演讲视频让种子选手观摩,观摩后的讨论、点评与纠错过程中,培训教师融入请求澄清法和元语言信息法引导种子选手对相应的即兴演讲进行反馈;随后精选1段语法错误极少、英语演讲整体表达逻辑性强且结构鲜明的演讲视频进行观摩,随后培训教师运用重复法引导种子选手进行反馈。最后一部分则为英语即兴演讲题目整体框架培训,培训教师给种子选手设定3分钟起草即兴演讲题目的整体框架,随后要求每位选手给予即兴演讲题目的复述。在此期间,培训教师运用诱导法和请求澄清法贯穿种子选手的英语即兴演讲整体框架展示的反馈中,深化其对自身英语演讲整体表达的自我反馈意识。如第一阶段培训模式相仿,实验B组会以同样的90分钟时长进行每周三次的英语演讲培训,以英语演讲准确度和整体表达为培训中心的前提下分别在等同的四个部分分别对种子选手进行培训;区别于实验A组,在这四个部分的培训过程中依旧不加入纠错式反馈的纠错策略,而是通过常规的演讲培训模式进行种子选手的英语演讲能力培训。 3.培训效果评估。 在评估为期三个月的英语演讲培训的成效,培训教师在第一阶段的培训中以每周最后一次培训课上的随机英语演讲朗诵来评估两组种子选手的英语演讲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此外,每两周的英语定题演讲比赛均为检验种子选手的英语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的途径。第二阶段的培训成效则以每周随机的英语演讲视频点评、每周最后一次培训课中的英语即兴演讲来评估种子选手在英语演讲语言准确度和整体表达效果的进步。在完成最后一次培训后,培训教师安排一次“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模拟比赛,从两组种子选手在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和问答环节三个部分的表现来综合评估英语演讲比赛培训的成效。再者,笔者的每周的培训录音、每两周的培训观摩、培训教师访谈和种子选手的电子问卷调查均为评估纠错式反馈下英语演讲比赛下的培训效度。四、结论与反思 第一、通过20组的录音和抽查式培训课观摩发现,培训教师在实验A组培训过程中运用纠错式反馈的频率很高;其中请求澄清法、元语言信息法、重铸式纠错法和诱导法的使用频率较高,而明确修正法和重复法的使用频率较低。结合两个阶段的演讲培训有效性的评估结果,笔者发现实验A组和实验B组的两组种子选手呈现不同的英语演讲风格,并在英语演讲四个培训方面的进步存在差异。笔者初步得出:因为运用了纠错式反馈策略下的英语演讲培训,种子选手能在培训教师的提示下意识到自己的语言错误并进行及时地自我纠正;同时,种子选手更能在培训教师运用使用频率较高的四种纠错式反馈中自觉、自信地纠正自己的语言错误,因为使用频率较高的四种纠错方式偏向隐性的负纠错,这对种子选手更有信心纠正目标语、运用目标语进行英语演讲比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从培训教师访谈结果得出,培训教师更偏向于运用负反馈纠错,即请求澄清法、元语言信息法、重铸式纠错法和诱导法;同时结合两个阶段的评估结果可以看出:纠错式反馈可以提高种子选手的错误纠正率,更能提高其英语演讲的水平,尤其是运用了负反馈下的四种纠错方式。原因在于种子选手在引导暗示下的自我纠正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并尝试用英语修复他们在英语演讲各个部分犯过的错误,从而在培训教师的隐性纠错下更大胆、频繁地使用英语进行演讲。而种子选手在明确修正法和重复法下的英语演讲效果进步较为不明显,其原因在于在英语演讲培训的有限时间内,直接、重复的纠错只能让种子选手模仿培训教师的反馈,并没有足够的反思和运用的空间;与此同时,培训教师重视英语演讲种子选手的心理与自尊,过多的直接性纠错和重复性纠错会影响他们的自我纠错的信心,从而影响其大赛导向的英语演讲水平。 第三、从两组种子选手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种子选手更偏向于运用纠错式反馈策略下的英语演讲比赛培训;结合培训两个阶段的结果同时得出:运用了纠错式反馈策略的实验A组种子选手的英语演讲水平比没有运用此纠错方式的种子选手进步较慢,尤其是在培训教师频繁使用隐性的负反馈纠错的四种方式的英语演讲部分成效较为明显。与此同时,接受了纠错式反馈培训下的种子选手更偏向于请求澄清法、元语言信息法、和重铸式纠错法,因为这对其在英语演讲大赛的演讲台风、演讲信心和在英语演讲大赛准备阶段的自我纠错能力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纵观纠错式反馈运用于语言习得、语言教学与心理学领域的20年,笔者在多国学者的对纠错式反馈的实践与研究的启发下,把纠错式反馈运用到“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种子选手的培训中,用阶段性的成果初步验证了Cohen(1975)的研究结论:在语言纠错和合理的安排纠正语错误的过程中,语言教师有效地“闯入”,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能达到最大化的益处。 基金项目:惠州学院教研教改项目“纠错式反馈在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培训中的运用研究”(JG2014031)。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粤教高函(2015)72号)。 参考文献 [1]Chaudron, C.1998.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ohen, A,D. (1975).Error correc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language teacher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59 (8)p414-422. [3]Ellis, R., & Sheen, Y. (2006). Re-examining the role of recasts in SLA. [M]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8, 575-600. [4]Hammerly, H. The immersion approach: Litmus tes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rough classroom communication[J]. Modern Language, 1987, 71:395-401. [5]Lightbown, P. M., & Spada, N. (2002).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Makino,T-Y. 1993. Learner self-correction in EFL written compositions [J]. ELT Journal 47,337-341. [7]Ur,P. 1998.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s and theor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Lyster,R & L. Ranta(1997).'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1:37-61. [9]Long,M.H.1996. The role of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William C.Ritchie & Tej K. Bhatia (eds.),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413-514.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INC. [10]Ohta, A.S. (2000). Re-thinking recasts: A learner-centered examination of corrective feedback in the Japanese language classroom. In J. K Hall & L.Verpleaste( Eds.), The construction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classroom interaction (pp.47-71).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11]Russell, J., & Spada, N. (2006).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for acquisition of L2 grammar: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In J. Norris & L. Ortega (Eds.) Synthesizing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p. 133-164). [12]Schachter,J.1991.Corrective feedback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7):89-102. [13]鄧慧.纠错式反馈英语教学综述. [J]. 语文学刊,2012,(6):134-136. 作者简介:邓慧,女,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社会语言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