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生活中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范文

    陈央央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基础性和生活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内容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更加重视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将更多的生活事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进一步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用生活化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主要对挖掘生活资源,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课程资源 生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63-02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中一门指导性学科,具有引导性强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道德与法治学科还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从本质上说,任何的道德行为和法治形式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道德与法治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在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更好的理解和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最大化的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

    一、结合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通过对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教材中所选的教学资源大多数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而且通常都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事件的反应。其实,人们的生活就是由这些普通的事件编制而成的,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生活事件中,人们的人格得到了塑造,思想品德水平也逐渐提升。因此,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将这些平凡的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并将其插入到品德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1]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场所》为例。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养成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教学活动围绕“公共场所”展开。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思考,“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公共场所呢?”、“你们在这些公共场所都看到过哪些好的和不好的行为?”、“我们应该在这些公共场所怎样表现才是合格的呢?”通过这些问题,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回想起在医院、超市、公园等自己经常去到的公共场所,然后就会联系实际回想自己经常看到的场景,并和大家分享,“在医院的挂号区域经常会有人插队,这种做法不对。”“在公园里经常会有人将烟头仍在草地上,可能会引起火灾。”

    然后,教师为了深化学生对公共场所道德行为的教育,可以将自己在课下拍摄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告诉他们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让学生对各种行为有一个判断能力,在以后到这些场所时,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二、引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生活性特点,这就决定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如果结合具体的真人真事进行教学,学生会在一种听故事的课堂氛围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相关人物和相关事迹的感染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

    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发展》教材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为例,这一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要对自己的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解,保持热爱家乡的心态,并逐渐将这种情感引入到对祖国的热爱中,初步有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意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进行实际案例导入,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华西村”的发展向学生举例子,说明华西村是怎样由一个普通的小村落变成当前“天下第一村”的,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这个村子的实际发展过程,还要对主要人物进行介绍,比如原党委书记吴仁宝,他通过带领干部进行一系列变革,促进村子各个产业的繁荣发展,最终将华西村建设成了天下第一村。

    通过对这一真实案例的介绍,学生的情感会受到感染,不但会对吴仁宝书记产生敬佩之情,还会在内心深处形成潜在意识,思考自己会不会也可以将家乡建设起来,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在这种情感体验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会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也得以培养。

    三、结合非日常生活事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谓非日常事件,就是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经常发生的,但是却客观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的事件,比如,运动会、春游活动、参观活动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2]由于这些事件并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因此,学生对这些事件的好奇心会更加强烈,教师在这些事件中挖掘学习内容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在相关实践活动中,对各种行为进行判断,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公园进行春游活动,通过所见、所闻,及时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比如,在等红绿灯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在公园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进行环保教育。总之,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就地取材”对学生进行及时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始终遵循“生活性”原则,尽可能的在现实生活中开发教学资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和真实的场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丹丹.从生活中开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J].新课程,2017,(12):24.

    [2]王建霞.从生活中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J].新课程教学2017,(04):33-3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