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亲历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
范文 | 李左刚 【摘 要】小学科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教学要充分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将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权力交给学生,使学生的科学潜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尊重他人的意见、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利用科学地探究方法,在实践中找寻科学的真缔,从而达到科学性教育的目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亲历过程;验证猜想;开放空间;拓展思维;树立观念;培养态度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114-02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科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实现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教学要充分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全过程 科学探究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探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降落伞》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实验、观察、——交流表达、形成初步结论——派生出新问题”这样的科学探究过程。“猜想与假设”是学生研究前的一次对科学的预见性活动,小学生分析问题比较注重感性,进行的“猜想与假设”往往没有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思维的加工与整理,“猜想与假设”的结果缺乏一定的价值。科学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如,通过引导提出问题“降落伞降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猜想,要求猜想过程有依据。 学生猜想:与伞面的薄厚、大小,垂吊物的轻重,绳子的粗细有关。伞面薄、大,垂吊物轻,绳子细的降落伞下降的慢。 猜想依据:伞面厚,垂吊物重,绳子粗。他们整个的重量多,受到地球的引力大,降落的速度就快。反之,降落的就慢。伞面大,受到的空气阻力大,下降的就慢。 在这一“猜想”环节中强调学生要有猜想依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中和已有的知识中出发,进行较为理性的思维活动加工,最后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猜想结论。制定实验计划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起着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制定一份较为科学完整的试验计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实践活动,同时在制订试验计划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思维加工、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在《降落伞》对制订实验方法环节中学生经历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涉及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如:学生根据猜想的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第一次制定的实验方法,比较降落的快慢是否与伞面的大小有关,伞面大的下面坠的是玩具人,伞面小的下面坠的是橡皮泥。学生评价:无法比较,因为垂吊物不同重量也就不同,没有相同的条件无法对比。垂吊物应该是同一个物体。根据学生提出的修改建议,我引导学生归纳出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研究一个问题时尽量将其他条件固定起来,不让其他条件变化。(2)研究几个因素时应该将其中的一些因素固定后一个一个来研究,不能同时都改变。学生又重新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实验。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重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已达到共同设计出一份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的目的。学生通过三次设计、相互提出修改建议来完成一份试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经历了一次科学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 科学课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真正得到体现?根据“科学课应具有的开放性”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将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权力交给学生,使学生的科学潜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在《降落伞》一课教学中,在研究内容,研究材料,研究小组成员,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开放,在开放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在空间上也进行了开放,使学生走出课堂放飞降落伞。如:在比一比谁制作的降落伞降落快慢的中,提出要求:同学们,都制作了降落伞,那你们谁的降落伞降落的又慢又稳呢?我们进行一个比赛,都在教学楼四楼同时放飞,看谁的好。同学门的兴趣上来了,都一一的释放了自己的作品,从中评出了好的作品。不理想的回到教室继续修改致使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拓展环节中,提出了要求:“关于降落伞,你还想研究什么吗?”这一问,再度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点燃起创造的火花,将课堂的研究拓展到课外,体现了“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的课改理念。 三、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渗透 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在《降落伞》一课的教学设计上,通过课堂导入让学生欣赏跳伞表演录象以及小组合作、细心、巧妙的对降落伞的制作过程,培养了学生客观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和價值观教育不是一种在课堂中单纯的说教式活动,它应该渗透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在自我的探究活动中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自我升华。通过多次设计修订方案,相互提出修改建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尊重他人的意见、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凭空说教。首先要求教师树立科学实践的教学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在认识自然事物、探究科学知识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其科学观念、科学思想,这其中还应帮助学生分析改掉其固有错误观念。利用科学地探究方法,在实践中找寻科学的真缔,从而达到科学性教育的目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