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班幼儿任性行为家庭教育策略初探 |
范文 | 史述凤 【摘 要】任性行为就是由着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他们都会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 幼儿的任性行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任性的幼儿令家长和老师很是头疼。3-4岁的小班幼儿正处于人生中的第一个“心理逆反期”,对于成人的要求往往“对着干”,让他这样他偏要那样,如果不及时的纠正很容易形成任性的不良行为习惯。幼儿期是孩子心智成长的关键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让孩子终生受益,而《纲要》也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是我们的责任。 【关键词】小班幼儿;任性行为;家庭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284-01 金秋9月,新学期伊始,我们迎来了一群活泼可爱,个性鲜明的小班孩子。开学第一天教室里奏响了一曲“呜呜哇哇”的交响曲。我们搂着这个抱着那个,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安慰着这一群刚刚离开父母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小人儿。这时一个小身影在教室里来回游荡着,一会儿摸摸电视,一会儿摸摸空调,一会儿碰碰饮水机,一会儿又把玩具撒得到处都是。老师把他拉过来轻声的说:“龙龙小朋友,这些电器有电,很危险不能摸,玩具不可以到处扔,你要爱护它们的”。只见龙龙双手抱着胸噘着嘴,把头转向一边说:“不,我就要摸电视,我就要扔玩具”。老师耐心的给他讲道理说:“龙龙,你这样老师就不喜欢你了......”。“我不喜欢你,我不要你”,说完龙龙一屁股坐在地上并且顺势躺在了地上,一边手脚张牙舞爪的挥来晃去,一边大声的哭喊着:“不要你,不要你,我要妈妈,我要妈妈”。看来我们是遇上了一位骄横任性的“小霸王”了。针对龙龙这样的现象我们首先和家长沟通了解了孩子在家的情况,得知孩子的父母都在做生意,平时没有时间带孩子,孩子都是由外公外婆带。老人对孩子十分溺爱,孩子提出要求不管正确与否都会无原则地迁就、满足。如果稍有不顺意孩子就用撒泼、打滚、哭闹的办法,直到老人答应为止,这样就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经过一段时间和孩子们的相处,我们还发现班里不少孩子,同样有着龙龙这样的现象。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他们都会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幼儿的任性行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任性的幼儿令家长和老师很是头疼,同时任性行为也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期是孩子心智成长的关键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让孩子终生受益,而《纲要》也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是我们的责任,那我们应如何帮助幼儿改掉任性的习惯呢? 一、提高家长的认识,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养方式 孩子养成任性的习惯,大多数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占据着家庭的中心。祖辈们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一味地溺爱、迁就、满足,孩子不管提出什么样的要求都一一满足。而父母虽然明白孩子需要严格要求,养成好习惯的道理,也对孩子有着严格的要求,但由于工作忙的原因,没有太多的时间带孩子,不能坚持用“严”来要求孩子,孩子长期在祖辈的“宽松”的教养方式下,父母的“严”很难对他们起到作用,久而久之孩子逐渐形成了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不讲道理任性的坏习惯。 这样提高家长的认识,统一家庭成员的教育思想就成为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向家长尤其是老年家长们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帮助其了解儿童的身心发育的特点和规律,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持久的行为准则。一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商量好一致的要求,并且能持之以恒的用统一的行为准则来要求孩子,不能同一件事情一个家长说“不可以”,另一个家长又“可以”了。 其次,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对待幼儿的错误也要适当惩戒。随着孩子渐渐长大,3-4岁的孩子会变得“不太听话”,孩子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我们要给予满足。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强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加以制止,或是用打骂的方式解决,而是应该讲明道理,为什么这样不行。当孩子明显出现错误时,家长不能放之任之,一定要批评教育,明确的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错误的。 二、正确对待幼儿的任性行为,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年龄小,不具备分辨对错的能力,会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作为成人我们应该从正面给予教育,给孩子讲清楚道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就是在处理一件件具体事件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成人可以采用一些有效办法来帮助孩子。 1.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是容易分散的,他们极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所以,当孩子执意要做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时,我们要善于用新奇、有趣的其他事物去吸引他。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很快就会忘记刚才的事情,投入到新的事物中去,从而成功避开孩子一味的任性哭闹。 2.约法三章,及时鼓励。 当我们已经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一般会出现哪些任性的行为后,我们可以用“约法三章”的办法,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先给孩子打打“预防针”,事先约定今天你不能做这个事情。当孩子做到了我們的要求,要及时鼓励、表扬。渐渐地孩子就会明白什么是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3.有意忽视,及时疏导。 有些孩子在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可能会用发脾气,哭闹的方式来威胁大人,这时我们可以用“冷处理”的办法,成人先走开,不理睬孩子的行为,孩子在一个没有人理睬、相助的环境中哭闹一会儿,也会觉得无趣,从而做出让步。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出现任性行为,家长也不要着急,要及时疏导,疏导贵在坚持,我们切不可以时而紧绷着教育的弦,时而又放之任之。 4.适当惩罚,及时强化。 孩子年龄小,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吃饭不认真,边吃边玩,家长既不要打骂威胁,也不要追着喂饭。我们只需规定吃饭的时间,过了时间就收碗,到第二次吃饭前不给零食吃,当孩子饿了,告诉他肚子饿是不好好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乖乖吃饭了。 三、家园配合,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孩子在幼儿园很听话,一回到家就不听话了。其实幼儿的许多任性行为都是发生在家里,要让幼儿改掉任性的行为习惯,光靠幼儿园教育是不行的,还需要家园教育一致才行。 在幼儿园里老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问题及时和家长沟通,家长也要及时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老师,和老师商量紧密配合,做有针对的教育,形成教育联盟。 总之,要帮助幼儿的改正任性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家长、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长期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帮助幼儿获得健康的身心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