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应用 |
范文 | 陈佳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义务教育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動具有明显的技术应用优势,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和探究意识。本文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途径,以促进小学数学综合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22-01 数学学科知识多是对生活中“数”和“形”等问题规律的总结,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本质目的也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很多数学问题相对较为抽象,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传化为具象的生活性问题,通过创设数学情境能够将数学问题与生活进行连接,使学生通过生活性情境深化对于教学问题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针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应用意义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能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使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呈现多样性,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创设多元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思考和理解教学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促进教学改革工作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持续深化[1]。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到数字计算、公式应用、图形转化等诸多内容,具有明显的抽象化特征,数学知识内容来源于生活,却有高于生活,对于相对抽象的内容进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对于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造成影响,因而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环节中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问题的转化,契合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特点,应用感性思维认知方式将抽象问题具象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应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实现数学问题思维模式的转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则能够为教学过程提供诸多辅助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以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方式 1.创设具象化问题,应用具象思维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生在既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对于生活性问题也更容易理解,传统教学模式中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失去兴趣,学生注意力分散,参与意识相对较差,课堂教学目标难以有效实现[2]。教师应用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具象化问题,使学生能够应用具象思维理解相对晦涩的知识点,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进行《正方形和长方形》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对于图形有自身的主观认识,在生活中也会存在诸多形式的图形,但是并没有将这些图形明确到正方形或者长方形,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PPT形式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图形,并向学生进行提问“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长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正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应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2.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以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3]。比如:教师在进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搜索网络资源,将“鸡兔同笼”这一经典的数学问题应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要求学生计算笼中鸡、兔的数量,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并应用动画的形式将含糊的文字问题进行具体表述,以动画为载体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完成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3.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发展。 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应用探究式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发展,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发展,同时实现提升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比如:教师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时,多边形不仅包含规则的四边形、三角线,还包括多样的不规则图形,教师便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将多边形进行切割,分解成多个规则的四边形或者三角形,以便于计算其面积,教师可以应用一个图形进行示范,向学生进行提问“想一下这个图形能够分解成哪些图形?”,并应用信息技术方式进行分解演示,进而向学生进行提问“怎样计算分解后图形的面积”,学生会应用公式进行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最后将分解图形的面积相加便得到想要的答案[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发展,通过探究式学习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相应问题,并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基础领域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点掌握情况,还需要重视学生学科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养成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创设多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有助于促进数学学科综合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小金.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7,(8):124-126. [2]周姣术,朱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7,(33):95-96. [3]高春凤.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8,(5):95. [4]李建润.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8,(29):7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