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
范文 | 裴艳艳 【摘 要】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栋梁,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十分模糊,如果不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法制观念,一旦他们走向极端或者犯罪的道路,那么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对策,旨在帮助小学生树立真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77-01 一、小学生树立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只有提高全民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治安,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能让学生受用终生。同时,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为社会注入正能量,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提高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学生,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道德教育方面。 道德教育宏观性太强,过于重视爱党爱国教育,可操作性差,学生主动接受性低;道德教育以传统的讲授和背诵形式为主,缺乏更具生动性的实践性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为学生灌输的道德观念有出入,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对错。 2.法制教育方面。 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法治教育基本不会纳入学校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范畴;学校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法治教育多流于形式,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效果差;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缺乏法律常识,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对策思考 1.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给学生灌输纯理论知识不便于他们的理解。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授课形式往往内容老套,授课形式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道德观念差,执行力不强,达不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目。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观念。例如,教师在教学环保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节假日时间帮助环卫工人清理城市垃圾,让每个学生都能争当环保小卫士。在清扫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道路上的垃圾随处可见,还会发现行人随手扔垃圾的习惯,学生在清扫完指定区域的垃圾之后就能够体会到环卫工人的艰辛,对那些随手扔垃圾的行人产生厌恶之情。在学生体验过环卫工人工作之后,他们就会形成将垃圾扔到垃圾桶的好习惯,面对一些随手扔垃圾的人他们也会进行劝阻,从而保持城市环境的清洁。这种实践活动更能加深学生对于道德知识的记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加强自身体验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基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回忆起生活中涉及道德和法治的事情,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在超市结账时要排队;在车站过安检时要遵守安检人员的指示;在公共场合禁止大声喧哗;与长辈沟通时要有礼貌等。当学生举例说明时,教师要充分结合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进行讲解,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3.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还没有法学教育教学专业。因此,中小学教师的法律专业化程度差,课程设置、教学技巧不合理,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今后的教师培养过程中,要为非法律专业的师范生开设法律公开必修课。同时还可以对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改革,将法律内容纳入考试范畴,开展教师接受不同层次的法律培训或进修班,解决非法律专业的师资问题。最终形成一个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的良好的校园环境。 4.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做好学生的法治教育。 我国现代法律普及程度很低,基本上除了律师等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外,其他人对法律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首先需要我们自身了解法律,运用法律。其次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形成法治教育环境,使学生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角色,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法治教育工作,在课本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黑板报、宣传窗、学校广播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律的熏陶;定期组织开展观影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法制系列教育节目和感动中国等节目,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能力。 5.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为了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优化发展,学校应积极联系家长,教师应该多和学生家长沟通,以实践性作业代替理论性作业,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在校期间,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对待同学要行为友善,尊敬教师,认真履行校规等;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从自身做起,形成良好、有爱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积极行为予以鼓励,对不良行为予以改正,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对待长辈要有礼貌等;社会方面,应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塑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真正做到“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然而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给学生创设教学环境,学校也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家长也要时刻督促孩子,严格要求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社会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塑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只有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小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鲜艳.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2]叶洁.浅析新媒体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中),2017(11):153. [3]乔宏时.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四点建议[J].中国德育,2018(06):14-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