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 |
范文 | 许晓霞 【摘 要】《指南》中指出:良好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园每天、每个环节都在上演各式各样的案例,面对幼儿情绪情感表现时,教师的回应策略非常重要。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要充分抓住幼儿情绪、情感培养的关键期,采取有效回应,积极地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幼儿情绪;情感表现;教师有效回应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281-01 一、情绪的安全与愉快是基础,是幼儿健康的重要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中、大班,幼儿的高级情感情绪也会发展起来,比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但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易受不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所以进行关爱情感的教育要抓早、抓好,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必须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是什么,而后采取与之相一致的方法,使幼儿愿意主动接受,情绪情感稳定得到积极发展,这就是教师有效的回应策略。教师的回应与孩子内心的情感一致时,这种情感的“回流”和“信号”就会增强。相反,如果孩子的情感不断的接受教师冷漠或冲突性的回应,那么这些“回路”便会混乱,无法被强化。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中班幼儿常常“告状”,这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大班幼儿的情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稳定性。美感是幼儿对事物审美的体验,比如幼儿喜爱颜色鲜艳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他们自发地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欢形状丑恶的事物。他们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而对摆放整齐的衣物、玩具产生好感。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欣赏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再者,幼儿喜爱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者需要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下棋、猜谜语、拼搭大型建筑物等。这些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有助于促进其理智感的发展。 二、观察和了解中班幼儿的安全感、依戀感、信赖感等情绪情感的表现 具体表现为幼儿的生理与心理都处在发展初期,在集体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因为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对家人依赖性强,幼儿与熟悉人分离后因焦虑哭闹不休;在父母与祖父母宠爱下长大,所以又表现的随心所欲;因为在家庭中无人与之分享家人的关爱、玩具与食品等,所以又不愿与人分享,甚至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不许别人碰;因在家庭成长中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大人不满足其需求时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获得),所以在集体生活中为达到目的会利用非正面方式,如耍赖;幼儿为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产生从众行为,比如“人来疯”;个别幼儿因为家庭成员缺失,或者所处环境偏远而无玩伴而造成的性格孤僻,不愿与别人交流,在其不开心、不舒服时不愿告诉别人或寻求帮助……了解幼儿主要的情绪情感的表现行为的特点,为探索培养孩子积极的情感发展形成有效的回应策略意义重大。 三、教师情绪管理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础 幼儿对教师的依恋是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好奇心、学习兴趣及探索行为的前提条件,也是幼儿自尊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如果幼儿不能产生这种依恋感,就可能产生畏惧、提防心理,心情焦虑,无心活动。幼儿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情绪对幼儿情感体验的影响,并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对幼儿采取积极的支持性措施,尽可能使幼儿感到愉快,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幼儿教师的情緒是幼儿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前提,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它通过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影响幼儿身心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幼教目标的实现。 四、探索教师如何使用正确的回应策略 首先,感受幼儿的情绪,给予认同。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蹲下身,视线与幼儿齐平,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观察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真心地去感受幼儿的感受,并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幼儿情绪的认同。如抚摸幼儿的脑袋,轻拍幼儿的肩膀,用“哦……”“嗯……”“这样啊……”“如果我……我也会……”“老师明白你的这种感觉……”等话语来回应。与此同时,帮助幼儿描述情绪。用语言描述情绪对神经系统有安抚作用,教师可描述幼儿的情绪,并鼓励幼儿描述自己的情绪。如,“你感到十分伤心,是吗?”这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他人的理解,还能学会用语言来形容内心的感受。另外,引导幼儿学会移情。在幼儿表达情绪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对方的描述并了解对方的情绪,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情绪,学会移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认同幼儿的情绪感受时,不要将情绪感受与情绪行为混为一谈。当幼儿出现不恰当的情绪行为,如因为生气、愤怒而做出伤害自我或他人、扔砸物品等行为时,教师需要第一时间制止并明确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这与认同他的生气、愤怒情绪并不矛盾。 其次,接触、拥抱是安抚情绪的有效方式。社会学家发现,接触在很多情境下能够产生好的效果:教师轻轻拍学生的后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更积极;运动员相互之间击掌拥抱越多,比赛中表现就越好;医生轻触病人的胳膊,会让病人感到安慰,产生信任。研究者还发现,触摸时人体会分泌一种有助于放松的激素,从而缓解紧张情绪。触摸还会增加后叶催产素(也被称作拥抱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会使人产生爱、信任和亲密的感觉。当幼儿情绪非常激烈时,教师可首先拥抱、抚摸他。即使什么话也不说,只是双臂的拥抱、轻柔的抚摸,也可以在短时间里降低情绪的激烈程度。只有情绪缓和下来,沟通才可以顺利进行。需要强调的是,拥抱抚摸的作用不只是安抚、化解消极情绪,它还可以帮助教师与幼儿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使幼儿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爱。 最后,当幼儿出现某种消极情绪时,除了拥抱抚摸外,分散、转移注意力是非常好的化解方法。教师可首先带幼儿离开情绪发生的情境,然后利用周围环境中一些有趣的事物吸引他的注意,或带他做一些感兴趣的活动,让情绪的焦点不再停留于矛盾冲突,从而使情绪慢慢得到平复,针对事件和幼儿具体沟通。 总之,幼儿教师要理解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不同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掌握应对的技巧、方法,并有效的运用策略进行回应。这不但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情绪情感而且是对老师的一种自律,是老师自我素质,专业成长的一种具体体现。 本文系2018年度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zkjy181210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