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范文 | 【摘 要】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研究对象的一种智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善于观察、学会观察,从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以促进数学的学习、培养和发展儿童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数学要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学习数学课程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观察能力;观察兴趣;观察方法;观察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97-01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知觉的思维活动,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重要途径。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观察是基础,因为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中,首先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值得我们数学教师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好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多媒体课件让他们去感知人和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统计知识”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超市购物图片,学生马上就会积极观察,我这样去激发学生,“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马上想到观察后去统计。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我发扬教学民主,激励学生看谁能发现出问题,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只要说话中或板书中有错误,学生都能注意观察对老师或同学每一处错误争先恐后指出并给予纠正,提高了观察能力。 二、观察目的要明确,带着问题去观察 小学生的观察兴趣一般不会太浓而且是毫无目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提出观察的要求,实现有效的观察,达到观察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出示,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颜色、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 三、要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做到心中有数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观察内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主要依赖两种经验前提,一是已有的观察方法;二是以有的知识基础。学生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首先从观察单一物体数量的多少入手,然后逐步发展为不同类物体分类数量的多少,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将物体分类数数。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的顺序”观察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再找出它们的长和寛分别是多少?怎样才能计算出个面的面积,那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从而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耐心仔细的观察习惯 观察对比能为学生思维的启动打开广阔的天地,但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观察能力的深刻性,还必须要求学生在找出规律的同时,多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观察时能逐步养成“寻根问底”的习惯。让学生观察,每个题的条件、问题、得数、答案各有什么不同,然后还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每个题有这样的不同?当学生发现它们产生区别的关键原因,从而掌握了有余数除法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培养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通过教学实践是能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素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我们今后要在教学中,要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都有主动发展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李秋云,女,汉族,大专学历,一级教师,庆阳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从事数学教学工作30多年,教学经验丰富,先后在国家级及省级以上刊物發表论文多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