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通识课程建设的专创深度融合新路径
范文

    袁长青 肖喜明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新经济时代下的必然趋势,是新时代下本科教育深化改革和整体推进的模式选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创业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中,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提出并践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特色教学“三课融合”、多方位多层次“协同联动”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为学校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新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03-02

    2018年6月,教育部陳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发展综合化和高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本科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将呈现深度“新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推进模式和行为方式将发生改变,将促使部分高等院校由知识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

    一、通识必修课《创新创业基础》建设情况

    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要求高校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创业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中,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聚焦科技和互联网+领域,逐步培育和构建起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孵化的全过程育人,形成学生主体、师生互益、导师帮扶、多方共建的培育+孵化新模式。教学内容、教育模式、师资队伍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三要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于2016年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通识必修课。该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通过企业家上讲台、大学生进企业调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与创造性,不断探索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由知识学习(在线课程为主)、认识学习(翻转课堂为主)、实践学习(课内外实训为主)三位一体的方式组成,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基于以上特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讲授《创新创业基础》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做到了三点创新: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以讨论和实践教学为主。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布置前期学习、组织课堂讨论、进行案例分析,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发挥引导、咨询、答疑和教学管理作用。教师是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参与者,而不是课程的接受者、消费者;以问题为导向 在教学安排上,每节课程学习都采取问题讨论形式展开课程,把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教学落到了实处。强化创业学习实训,达到课程学时的40%以上;以适用为原则 为适应不同学科、层次、地域、条件等不同情况,课程设计全部实行模块化,方便各学院、专业根据自己的情况组合教学内容。

    二、以“三课融合”模式创新教学内容

    1.第一课堂:理论教学。

    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无论改革的具体举措存在哪些差异性,均不能忽视传统的理论教学作为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信息最重要的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功能上重在实现“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的基本目标,突出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指导理念。据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努力构建形成了“通识教育-核心教育-特色教育”三阶段的课程结构体现,实现体验教学-专业教学-项目支持-个性化服务的无缝隙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条。

    (1)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的目的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面向所有在校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是教育部的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绝不限于课程教学,但每个创新创业教育计划都应当从至少一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开始,而且应该投入极大的精力把第一门课程创建成有强烈吸引力的创业学课程。该类课程重在启蒙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明确创新创业的品质要求和能力准备,围绕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精神、意识、心理、知识、能力等构建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体系。

    (2)创新创业核心类课程。

    核心类课程的目的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专业课程以学生实际的创业知识、能力需求为导向,在专业教育中注重渗透创新、创业、创造精神与理念,具体课程如“新企业创立”、“创业技巧和行为管理”、“创业财务”、“成长型企业管理”等,具体课程的特点应做到精炼、务实,并结合专业特点和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创新创业组合课程”,力争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知识面宽泛、知识点深入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参与该层次教学的学生比通识类课程更为为活跃,因此创新创业核心类课程的授课形式应丰富多样,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营、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盘模拟大赛、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能力和素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借助校内的实训实践场地,给予学生创业模拟和实践的机会。

    (3)创新创业特色类课程。

    特色类课程的目的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差异化”。主要是针对经过创新创业意识启蒙和创业能力提升之后具有创业实践或者意向的学生,在创业指导、资金、场地上给予重点帮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该类课程的具体内容应结合具体的学生创业项目和高校的专业特色,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的跨境电商类课程即满足了相对部分学生“电商创业”的需求又体现了广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长。该类课程的授课形式可以采取“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积累商业经验,缩短从校园到社会的差距。

    2.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为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丰富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内容,使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形成有机衔接,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品牌,多举措开展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活动:一是开设“广外创客菁英班”,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高层次创业指导服务。二是举办第二届“创业季”活动,为创业教育和服务提供“第二课堂”。三是举办“创客讲堂”、“创园星梦”活动,通过线上微讲座和线下互动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邀请创业达人与在校学生分享创业心得。四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青春”创业赛、“赢在广州”等创业类竞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个院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3.第三课堂:学分之外的特色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严谨与开拓并举的精神。“第三课堂”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大胆探索。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于每年暑期举办“创新创业训练营”,训练营的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在校学生与已经毕业、正在自主创业的学生。这种基于不同年级、学科的混合式教学体现了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有助于灵感的激发、创意的生成、知识的补充。

    4.三课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创新。

    开放的心态和视野是创新创业的前提条件。与高校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创新创业类课程要特别鼓励学生联合他人来共同学习、共同完成一项有价值的创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正在尝试以三课融合的方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创新。

    (1)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特色教学有机融合。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二课堂”内容之一的BAB(Be a Boss)校内创新创业大赛为例,该项赛事至今已延续七届,成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集中体现。复赛与半决赛之间、半决赛与决赛之间,均会举行“一赛一辅”,即采取理论教学的方式,从商业模式、营销方案、融资决策等多角度对参赛团队进行“第一课堂”式的辅导,夯实创业团队的理论基础。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采取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方式,校外导师会带领创业团队深入企业,现场教学、现身说法,这种“第三课堂”式的特色教学成为该项赛事的亮点,参赛团队反馈“即使自己的项目没有入围决赛也依然很有收获”。

    (2)“第一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与“第三课堂”中的企业案例充分结合。比如将校友创办的企业、在校大学生真实的创业项目搬进课堂,让学生将现实中的初创企业作为案例,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以“企业顾问”的身份深入创业型企业调研并提出优化方案。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有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加入了调研过的初创企业工作。此外,学生提出的优化方案对初创企业的发展也具备参考价值。这种方式是一种双赢。

    (3)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可以是知识的提供者、教学内容的贡献者。例如“第一课堂”中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的《创业管理》课程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撰写“校友创业典型案例”,让学生以视频形式展示企业调研的过程,学生作品本身可以是后续教学的内容参考,好的作品可以作为模板指导后续学生。这种开放式教学的持续会使得教学内容不断丰富。

    三、以“协同联动”思维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思维的特点表现为概括性与综合性,其对教学的要求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本科生要在聚焦专业学习的同时扩大知识面,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框架。第二,专业课的学习要足够深入,关注学科前沿及研究动态,培养研究性、探究性专业学习能力。第三,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学习”不再是个人行为,应以项目团队的方式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因此要以协同联动的新思维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得到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

    1.校际跨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要深度渗透“联动”和“协同”的理念,表现在教育模式上应建立校际跨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同风格、不同学科的高校之间的校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可以形成创新驱动力和创意的来源。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以语言类、经管类为专长的文科类高校,近年来正逐步推行、完善完全学分制改革,为学生构建多元化、跨专业学习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間的课程互选体制,例如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到广东工业大学选修相关课程,这种文理专业的融合、校际之间的协同是创新创业思维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具体体现,也是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

    2.社会化思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社会化思维是指高校与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非营利性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达成深度合作,将市场化、社会化思维注入教学实践,根据新经济、新形式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地域化需求相结合,使创新创业实战训练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例如广东省高校可以结合《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找准高校所在的经济区位,形成“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地图”。分析同区位内的产业分布,鼓励高校利用集群效应侧重发展贴近周边产业的相关专业。例如:广州珠江新城CBD集群、琶洲金融集群、佛山乐从家具集群、佛山南海精密机器人集群、东莞松山湖轻工业机器人集群、中山古镇灯饰集群等区域的周边高校,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的产业特色,着重发展行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当地产业集群形成有机链接。以社会化思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对区域性地方经济发展创造现实价值。

    四、以“外引内培”方式创新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根本性保障。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有效运行的保障和开展创业教育的主体力量。高等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充分利用资源帮助教师提供教学能力,鼓励创新创业类优质师资进行在线课程的建设,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时空限制,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及教学方法为导向,完善适应新经济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思维及科学研究方法、互动式教学理念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契机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通过“外引内培、专兼结合”,加快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以统一培训为主要措施,打造专业化、专家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是推行专家支持计划。依托学校“云山特聘岗位”、荣誉教授、客座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岗位,聘用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引领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二是推行企业家进校园计划。邀请校外知名企业家到校,分享创业经验、讲授实践课程,对接学生实训需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三是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联合教务处、人事处,邀请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权威培训机构到校,开设“云山创新创业导师认证培训班”,“创新创业教育思维工作坊”,以精品化的培训内容吸引不同学科的专业师资加入。

    总之,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创新创业教育将开启新图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要在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思维深度融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回归本科教育的本分和初心,成为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体现对学生创新素质养成和整个职业生涯周期的关注,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输出更加高效的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融合模式研究.教育探索,2016(11).

    [2]齐岩,陈英义.高校本科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4).

    [3]高国平,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融合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考.创业人才与教育.

    [4]谢小良.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6).

    [5]王杜春,马海鹍,张伟,张海红.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6]吴青松.浅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高等学刊,2016(23).

    作者简介:袁长青(1969-),男,汉族,广东和平人,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学质量管理评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比较文化。

    肖喜明(1980-),男,汉族,广东揭阳人,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来源:本文为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研究成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