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探析
范文

    赵新

    【摘 要】培养学生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以“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例,探索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89-01

    高中化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凸显了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特征和认识方法特征;具有证据意识是一种学习能力和意识,而建立认知模型,则是一种认知方法和教学手段,往往可以用于突破难点。下面,以“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为例,简单谈谈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学科学习。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抓住物质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类,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第一重表现,能在知识学习中感悟透析原理,由原理迁移发展新知识是能力提升的第二重表征。分门别类地研究它们,即反映了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真规律。

    本节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此时学生处于初中过渡到高中的学习期。在知识基础上,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一定水平的化学知识;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还没有认识到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一种科学方法。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建立认知模型,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

    二、教学及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①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②了解两种常见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评价目标。

    ①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诊断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价值。

    ②通过“思考与交流”活动,对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诊断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

    ③通过“实践活动”活动,进一步认识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物质间的转化,诊断发展学生的学科观念、思维方式和化学学科价值。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从整体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设计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流程中获取新知识,启发讨论,适时点拨。

    1.教学与评价思路。

    2.教学流程。

    (1)宏观物质。

    【学习任务1】了解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评价任务1】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活动1:

    观察: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图片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物质引出学习任务,建立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活动1:

    思考:这些物体是否在存相似之处?是否可以进行归类?举例说明生活中分类法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出发,引出分类思想,感受分类法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活动3:总结分类的定义

    (设计意图:诊断发现学生问题,是否会找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多种答案,由此帮助学生理解:相似特征就是归类的依据,即分类的“标准”。再由①图书馆内图书按内容罗列;②超市货架上物品按用途摆放体会分类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学生回忆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感受分类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2)微观认识。

    【学习任务2】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

    活动1

    交流讨论:①Na2CO3,②NaCl,③KCl,④K2CO3如何分类?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引出交叉分类法)

    活动2

    交流讨论:教材P25图2—3化学物质的树状分类图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引出树状分类法)

    活动3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两种常见分类法的区别(特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认同分类的标准并不唯一。在学习两种常见分类法的同时,学会从原子、分子水平分析常见物质的微观特征,学会运用化学符号说明物质的组成,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对物质进行分类和表征,建立一个在分析物质微观组成或物质分类时的认知模型。

    (3)问题解决。

    【学习任务3】学会用分类的思想来认识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能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评价任务3】通过对实践活动讨论,总结,诊断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学科思维。

    活动1

    交流讨论:如何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分类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体会分類法在对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2

    交流讨论:实践活动3: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从分类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及物质间的相互转化,领悟学会应用分类法对化学学习的帮助。)

    学生活动3

    交流讨论:课堂练习、回顾本节主要知识内容,反思不足,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巩固所学的内容,完善知识体系)

    通过对化学反应分类进行讨论,在巩固初中知识同时,也尝试着从化学学科本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过程进行概括;梳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则有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结构化。

    整个教学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设计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化学知识结构化的自主建构中理解化学核心观念,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

    参考文献

    [1]房喻,周青.凝练素养 彰显魅力 高效育人 ——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