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
范文

    赵一荻

    【摘要】职业倦怠是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问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职业压力,体现在工作任务繁重、多重角色冲突、职业前景不乐观等。此文分析了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 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203-02

    “职业倦怠”一词是由Redenberger在1974 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并指出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即情绪衰竭、去人格化、无力感或低成就感。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对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有了初步的研究,但对于高校教学行政人员即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本文所提到的教学管理人员主要是指教学部门中的教学秘书(或教学办公室人员)。这类岗位在高校中的主要职责是为任课教师做好服务工作,维持教学秩序,落实教学活动。其职业倦怠表现为:时常感到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经常怀疑自己、对待任务不积极、工作效率低、主观幸福感不高等。由于其所负责的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当这类人员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时,将会出现教学秩序不稳定,教学活动落实不扎实现象,长期来看,将会严重影响教学的正常运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抓好师风师德建设,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可见国家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视。对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加强其自身素质提高,克服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一)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下,学校的教学制度仅为完成教学任务和社会工作任务,而忽略了对教育教学主体——教师工作承受能力的考量,既对教学管理岗位没有核定“合理”的工作量,实际工作任务分配多实行“打包制”,工作任务都由一人承担。职责分工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学管理人员在正常承担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需承担大量的数据汇总上报、外部协调、后勤、科研等方面的事务性工作,有的还担任辅导员的工作。“数肩挑”的情况导致教学管理人员身心疲惫,对工作热情下降。

    另外,教学管理人员在执行日常教学辅助管理的工作时,也会存在无章可循、制度缺乏适用性或对制度的适用性理解错误等诸多问题,而当管理制度的执行人员有职业倦怠程度较高、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的状况时,往往会出现即使发现制度漏洞,也缺乏主动沟通协调的情况。这样一来,更加重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

    (二)工作任务繁重且枯燥

    教学管理人员相对于专任教师岗位来说,职业压力更为强烈。主要体现在工作岗位的任务多,高负荷。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是保证课程的正常运行,做好前期准备和后期收尾工作,根据学校的各类文件或通知进行工作。工作性质十分枯燥。而专任教师只需要传授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极少的事务性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传道授业和科研工作,他们只需要面对学生,在充裕的时间下,他们可以调节好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处理老师与学生的各项事务,加班也已经成常态化,压缩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在这样长时间的压力下,很多老师都是抱着“推着走”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要求不但不会提升,反而会出现下降。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挑战

    学生的质量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因素之一。教学管理人员是专门解决“疑难杂症”的“医生”。有些学生目标不明确,学习动能不高,主动性不强,自我主观意识又很强,不愿意接受老师的管理。对于一些《通知》视而不见,等到任务结束后又来找老师开“绿灯”。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在学生与学校之间进行沟通,长此以往,教师心理常常处在无力感,职业自信受到影响,这也是职业倦怠的成因。

    (四)发展前景不乐观

    教学管理人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高校的个人职业晋升路径有职称与职务两种选择,相对来说职务晋升机会少。行政事务繁杂枯燥,个人职业追求等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选择职称晋升。而教学管理人员人数众多,晋级名额十分有限,在职称晋升的影响因素中科研工作又是考核重点,但教学管理人员平时工作十分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专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教学管理人员的科研产出不高。所以在职业发展前景方面,压力也比其他职位要大得多,这也会增加职业倦怠。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克服职业倦怠策略

    (一)加强个人心理素质,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教育工作是助人职业,教师建立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可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不断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使自己有一个强大的“心脏”。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此时教师个人职业素养水平的进步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素养的提高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幸福感;另一方面提升个人素养,可以建立教师个体的职业自信、职业荣誉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对职业未来的发展抱有希望。如此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教育教学与个人修养的结合”。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应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让行政管理人员在执行工作时有据可依。教学管理人员也应改变只强调工作任务的思维模式,要真的热爱这份工作。学校也应充实队伍,专职专岗,明确分工,制定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资和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及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为教学管理岗位教师提供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科学制定工作量、科学评价,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学校也要让基层的教学管理老师有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机会,可以举行教师讨论会等活动;建立教师与学校管理层无障碍沟通平台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状态、内心诉求等。

    (三)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师生文化

    教学管理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之进行换位思考,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共情”,即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与同事之间在生活上也要像朋友一样值得信赖。这样,就能在友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找到家的感觉,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敬畏的情怀,这也是缓解职业倦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高校应努力为教学管理人员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青年教师,是高校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学校应注意关心解决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上实际困难,建立领导干部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采取“补位子”的方式,给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职务晋升的机会,把优秀青年教师纳入后备干部培养体系;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向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倾斜,提高教学人员的待遇;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渠道,支持年轻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涉及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年轻教师的意见;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完善青年教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青年教师心理咨询机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青年教师自我调适能力,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参考文獻:

    [1]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2003(1)

    [2]眭荣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控制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