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如何为幼儿提供适宜有效的数学操作材料
范文

    【摘要】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活动中的媒介和支架,是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载体,教师选择、提供的操作材料要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活动进程,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发展,能为实现该节教学活动的目标起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幼儿 数学 操作材料

    【基金项目】此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幼儿园班级数学操作材料的使用与开发研究,立项编号GS[2018]GHB1326。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1-0112-01

    一、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选择的问题

    (一)材料提供目的性不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以数学活动本身的设计为主,有时会忽视操作过程,导致目的性不够明确,如每个环节呈现说明类型的操作材料,提供给幼儿的材料要达成哪条目标等。

    (二)材料单一,层次不清

    许多教师过度依赖教参,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都一样,没有难易之分,或材料不同但性质一样。如:在中班数学《5以内的点数》中,教师提供“好吃的糖果”“送苹果”等不同的材料,这些操作材料虽然外观不同,实际性质却一样,即根据点数配置对应的物品,让幼儿掌握5以内点数。

    (三)材料操作性不强

    为增加趣味性,教师有时花大工夫还原真实场景中的材料,因此导致操作性不强。如:大班数学《去超市购物》,教师提供了实物货架和货物让幼儿模拟操作,目的是复习6以内加法运算,同时体验购物乐趣。但活动中发现,幼儿缺乏实际经验,操作性不强。

    二、如何为幼儿提供适宜、有效的操作材料

    教师选择、提供的操作材料要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活动进程,促进幼儿发展,具体来说应具有生活性、目标性、结构性、开放性、严谨性、层次性、变通性和生成性。以下以各年龄班数学活动为例,谈一谈如何为幼儿提供适宜有效的操作材料。

    (一)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具有目标性和生活性

    数学操作中提供的材料,在数量、种类上要适宜,有助于完成预设的活动的目标。材料過多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干扰学习,材料过少无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降低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以大班数学活动《铺地板》为例,教师提供了两种图形操作卡,一种是纸质的,便于幼儿自主探究不同图形的结构特征,初步体验图形的转换关系;另一种是地垫泡沫,便于幼儿合作探究,进一步体验、验证图形的转换关系。

    以生活或生活情景为素材设计的数学操作活动,能帮助幼儿加强实际经验。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该年龄段幼儿已初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结构特点,但对图形之间的转换还缺乏经验。以中班数学活动《拼拼乐》为例,提供边长有相互关系的三种图形,便于幼儿掌握三种图形的相互转化关系,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二)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具有严谨性和层次性

    在大班数学活动《铺地板》中,用不同形状图形铺地板,形状是主要变量,排出颜色、质地等无关变量的干扰。在活动中给幼儿提供的纸板操作卡和泡沫地垫图形都是同色的,目的是防止颜色对幼儿选取图形产生干扰。这是因为数学操作活动中提供的材料要有严谨性。幼儿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可以逐步增加难度,丰富活动层次,如添加颜色、质地等干扰因素,提高拼图难度,让幼儿在熟练掌握图形特点的基础上,加深对图形间相互关系。

    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在操作活动中要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在难易程度、操作规则等方面多一些变化,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在中班操作活动《拼拼乐》中,教师为每位幼儿都提供了三种图形的操作卡,有的幼儿能顺利拼摆,有的幼儿则需要教师或同伴的帮助。在接下来的分组完成任务环节,不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会选取适合自己的图形,强弱合作,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三)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具有适度结构性和开放性

    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幼儿参与数学操作活动的主要目标。操作材料具有结构性和开放性才能够有效辅助教学。材料的结构性过高容易限制幼儿的想象和操作;材料过于开放容易使操作流于形式,不易达成学习目标。

    在小班数学活动《小建筑师》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数学材料具有适度开放性,既让幼儿在操作学习中获得经验和知识,又不限制幼儿的操作思路。每名幼儿都按自己的设计搭建,都是积极的建构者,学习者。

    (四)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具有生成性和变通性

    教师要对教学目标、内容做到胸有成竹,把操作材料看成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课堂活动是充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适宜有效的数学操作材料不仅能完成教师原定的教学目标,还可能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对幼儿发现的新的数学现象,教师要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火花,帮助幼儿观察、理解,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教师每次活动准备材料,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应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探索材料的不同用途,做到“一物多用”。以上所举案例中,在集体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将使用过的图形操作卡投放区角,再增加颜色、大小、质地等变量,让幼儿继续拼摆;也可以投放到美工区进行粘贴、制作活动,尽量让材料“处处可用”。

    参考文献:

    [1]殷星明,何登敏,谭帅敏.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材料的选择初探[J].当代学前教育,2013(02):25-26.

    [2]顾叶萍.论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活动的认知特点及指导策略[J].成才之路,2018(16):69.

    [3]茹彩霞.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J].学周刊,2017(28):170-171.

    作者简介:

    李彩霞(1971年9月-),汉族,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学前教学工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