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程思政”在理工科专业课中的实践方式 |
范文 | 施岩 陈成 么志伟 王晓蔷 黎胜可 张财顺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理工科专业课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发挥“隐性思想政治”的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思想政治”协同构成立德树人的新模式。立足课程作为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育人维度来关照课程价值,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深入挖掘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关键词】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工程伦理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No.JG18DB309);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化学化工类研究生招生就业改革实践,No.2018Y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249-02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任何课程的首要任务都是立德树人,都肩负着道德教育的责任。课程思政并不是用道德教育代替专业教育,而是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思想来提炼理工科课程中包含的文化要素和价值体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教育、工程伦理教育、文化自信教育等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 一、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过去由于高校思政工作的理念陈旧,思政教育被片面认为是思政教师的工作,广大理工科课程教师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引领之间的关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尚未真正建立。但随着国家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高校已逐渐在专业课中引入思政元素,切实践行全口径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 (一)理工科课程的研究对象与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显著不同,前者以普遍认知的自然知识为研究对象,后者以思想理念为研究对象。理工科课程内容具有客观性、不变性,研究事物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并有超越意识形态的特性,即所谓的“科学无国界”。理工科课程从本体出发,不具有与思政教育直接显性的、直接的关联因素。 (二)理工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中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其原因在于每一门课程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只是以前课程教师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守着“富矿”就不能过“穷日子”,理工科课程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契合点的敏锐度,并深挖其思政育人资源。 (三)在团队建设方面,需要提高理工科教师的道德教育能力和道德意识。余江涛等人[1]认为不利于理工科课程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看到理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重大区别。 “课程思政”的目标要落实得更好,除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外,最具决定性的一个群体是广大理工科课程教师,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不应仅放在思政课堂。 二、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途径 要增强教师的理论自信,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了解科学理论的实用价值。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破解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两张皮”现象。 (一)找准“契合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设计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找准结点,创新理工科课程的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例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课程《精细化工工艺学》中主讲教师引入这样的思政元素,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要求,将精细化工工艺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讲授精细化工产品开发,涉及的领域和实际应用价值,绿色精细化工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们明白为什么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二)科学取舍,突出课程特色进行品德教育。在课程选取上应该有所取舍,首先选取具有学科特色的核心专业课程,便于复制和推广。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据“课程思政”工程开展了“德育实践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课教师积极发挥立德树人职能,将体验生命珍贵和大爱精神融合于解剖课程中,在解剖课上,学生们要先向遗体鞠躬,下课时,要向遗体献花以表达死者为医学研究作出贡献的敬意。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与逝者建立起情感的联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目的。 (三)深挖“重点”,养成文化自信教育。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是对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每门专业课中都应得到体现,以教育的“深入”、“深刻”为突破点,深挖课程内容与思政育人的契合点。例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表面及胶体化学》课程深挖追溯中国古代利用天然表面活性剂开展生产、生活活动,灵活教授表面活性剂化学专业内容,主讲教师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研究进展来切入国家的日益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專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66. [2]王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41):1-4. 作者简介: 施岩(1977.12.-)男,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