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思政”视角下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路径研究 |
范文 |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作為方法论的“大思政”理念,强调突破传统的资源局限,建立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本文从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情况出发,探讨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和科学路径,旨在对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思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课题阶段性论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和论述,指引思政课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联系起来,与青少年的人生成长联系起来,突出强调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大思政”理念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理念也是高校思政课综合建设的重要理念。2015年3月,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上,全体与会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讲话精神,形成了“确立大思政的建设观、构建思政课建设新格局”的学术共识。据此,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 美国学者伯德斯顿指出:“与大学的期望和需求相比,大学现有的资源总是不足。而且可以肯定地预测,在20世纪90年代及其以后,资源短缺对决策将会起到支配性的作用。”据此,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省各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总体是丰富的,但存在着使用的不合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突出问题。因此,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既顺应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1.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取得的初步成效 在教学内容建设方面,我省各高校从2006年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的教材全部使用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全省各高校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开好各门思政课课程。省内多数高校已把思政课相关课程纳入校级(省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优质课程进行建设,如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已有相关思政课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在教学资源共享载体方面,我省大规模开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系列培训工作,着力构建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同时,我省还分别成立了思政课五个省级课题组。每年给以经费支持,不间断的开展理论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等,以此来提升我省的科研水平,促进骨干培养,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依托和保障。 在共享技术研发方面,我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全国性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也已投入使用,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等。同时,云南教育网官方网站下设的宣传统战部、大学生工作部等子网站也为我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 2.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省各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如:资源共建共享覆盖面较窄、校际间合作层次较低,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缺乏创新性等。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明显少于其他专业学科领域。特别是在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受专业化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在经费预算、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向经济效益回报较高的学科倾斜。 二、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全国高校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形势与政策”课除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高度统一为“一纲一本”。在各类高校开设思政课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教材统一性与教学具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问题。高校思政课“05新方案”强调“思政课教师应努力使理论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新方案的要求,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任课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有利于提高思政课课堂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校思政课主干课程主要有四门,分别是“原理”、“概论”、“纲要”和“基础”。由于四门课程的内在本质差异,决定了四门课程具有不同的性质。据此,四门课程的学科定位不同决定了任课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各门课程的性质,合理定位,因材施教。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按照教材的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逻辑联系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有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确定教学方案,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 我省各高校尝试的思政课专题教学,其专题划分和内容设置各有不同,但可以通过一系列平台互相学习和借鉴。以笔者所在高校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在教材原有的十四个章节的基础上,我校思政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合,以专题来开展教学。依据教材涉及的历史史实,按照时间脉络,重新构建概论课体系,引导学生真信、真学、真用,牢固树立“三个自信”。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图片、文字和教学视频有机结合,互补共存,相得益彰。整合后的教学内容,重在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改变了以往思政课教学照本宣科,机械呆板的不良印象,让学生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极大的提高了思政课课堂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学经验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体验、感悟和反思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教学水平是教师在教学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作为目标的“大思政”模式和作为方法的“大思政”理念,强调高校思政课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资源局限,指向一个教学目标更贴合大学生实际、教学资源更加多元有效、教学方式从教室向校园乃至社会扩散的思政课资源平台。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各高校间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阻隔,立足于本校实际,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从而促进任课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科学路径 1.立足课堂——加强思政课课程间的联系 05方案中提及的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之间不能主观设置藩篱,课程之间应加强联系。从学科性质看,“原理”是基础,“概论”是重点,“纲要”是主线,“基础”是落脚点。作为基础的“原理”,主要任务是负责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认知方法的教育,为其他三门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作为重点的“概论”,体现在其内容上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作为主线的“纲要”,体现在其教学内容上,是以历史史实为线索,勾画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历史脉络。作为落脚点的“基础”,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人成才。课程之间看似独立,实则有着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具备“大思政”的视野,立足于课堂,厘清相关课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日常的思政课教学可以将集体备课和公开课观摩等作为一种长期制度加以落实。学校各部门之间也应定期组织讨论,疏通资源共享渠道,去除教学功能重叠的低效资源和过时资源,使校际间的教学资源实现高效利用。 2.手拉手——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和学习 高校思政课教学面对大量的教学资源,如何有效配置和组织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用好资源,直接关系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因此,各高校间不能闭门造车,而应积极的“请进来”和“走出去”,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和学习。 2012年,为促进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交流活动的深入,省委高校工委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在全省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手拉手"共建活动的通知》。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手拉手”共建活动是教育厅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一项措施,旨在加强高校间思政课的交流合作,达到相互学习、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的目的。按照文件要求,全省高校分为九个组,每个组设一个组长单位,一个副组长单位,负责本组“手拉手”活动的组织开展。“手拉手”活动是加强我省思政课建设的良好平台和手段,为各高校加强沟通和交流、开展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合作、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近年来我校充分依托省委高校工委搭建的“手拉手”平台,邀请昆明学院来我校交流思政课教学经验。同时,我校思政部还积极“走出去”,到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高校观摩教学,聆听名师指点,有效的提高了我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3.一文一武——充分利用现有优质教学资源 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据此,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促进校际间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形式。 为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2016年12月,西南联大博物馆、云南陆军讲武堂和云南大学贡院等16个单位被命名为我省第一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一文一武”,即“文”有西南联大,“武”有陆军讲武堂。这16个示范基地为我省各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资源优势,也有利于校际间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在“大思政”視角下,我省各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和改革还应加强校际间的互助交流,立足现有资源,不断开拓新的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我校的思政课教学十分重视校外课堂的拓展。近年来,我校思政部积极利用周边资源,先后与合作单位建立了昆明金山生态园实践教学基地、云南省杨林监狱警示教育基地、嵩明晨农农博园等。依托这些优势资源,使我校的思政课教学,从校内走向校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具有数量上的“无限性”和可用上的“有限性”,这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省各高校在“大思政”视野下,一定要消除藩篱和芥蒂,着眼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大局,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一系列平台和媒介,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思政课教学资源,更好的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代尧.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J].学术界,2015(4):2-3. [2]杨琳,林雪娇.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5):7-9. [3]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4-36.(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弗雷德里克·E·伯德斯顿.管理今日大学[M].译者:王春春.赵炬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6]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7]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03-18. 作者简介:龙晓燕:女,讲师,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在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