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
范文 | 李瑞霞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主动探究;创设情境;全员参与;多层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2-0147 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数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呢?现就此问题谈谈笔者粗浅的一些看法。 一、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小数除法,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的特点,总结出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又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l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0.l米=0.10米=0.100米。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结合上述所学,完整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恰当的诱发性情境具有两个特点: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其次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种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这件衣服,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又如在教学“比例尺”时,笔者把一张中国地图发给学生,提问:“你想到哪个地方去旅游,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吗?”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生的“疑虑”之时,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三、全员参与 面向每一个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陪客。 如教学“不连续进位加法的列竖式计算”这一教学内容,按传统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指名让学生逐一回答每一步应该怎样列式,从形式上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听别人的“說”而学到的,特别是中差生是否真正掌握,只能从“懂不懂”“会不会”的询问中有一个表面的了解。而如果应用现代教育理论,由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让全体学生都动手尝试列式,人人参与探究过程,人人动脑思考问题,那么全体学生的学生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 四、多层发展 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儿童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如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规律,可以通过说算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发展语言,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尤其要精心设计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的发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前,引导学生观察某种现象,调查某些项目;教学后,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制作等,对于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如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前,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信息或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就能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学习比例后,笔者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旗杆旁——学校的旗杆究竟有多高。实际观察后的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有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学生提出量旗杆的绳子,又有学生提出去量旗杆旁边楼房的高度,还有学生提出用影长与竿长的比例关系去测量和计算,然后筛选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最后汇总,交流讨论。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应该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机会,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的目标。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五小学? ?7371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