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做中学”理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
范文 | 张德军 “做中学”的理念在于,不仅让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更侧重于对信息的加工处理,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因此,“做中学”理论更加适合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设计出优秀的“做中学”活动题目?如何规范“做中学”教学设计?为此,我们首先设计了“做中学”活动设计模板,教师可根据模板的格式,设计编写活动内容。 1.活动设计模板 2.活动内容编写要求 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已有经验;联系学生生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意教学模块之间的渗透;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做中学”体现的不是随意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灵活多样地开发与设计本土化的课题。 3.编写活动内容,开发活動资源 根据活动模板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活动,以导学案的形式呈现“做中学”活动内容,并开发相关活动资源。 “做中学”活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学生快乐学、主动学,学得开心,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做中学”活动设计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做中学”理论、导学案和课程纲要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理论水平,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做中学”意义深远。“做中学”更加关注过程与方法,活动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在做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中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了和谐统一的师生关系。 目标达成有保障。在“做中学”课堂上,学生做的是自己的事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便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方式呈现出主动、独立、合作性。学生不仅知道做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由做到思,达到知行合一,更关注科学的方法、探究体验的学习过程。 总之,“做中学”能够实现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解决问题的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书本向生活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做好活动设计的开发与应用,对更好地开展“做中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 编 帕 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