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影视歌曲在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用性研究 |
范文 | 廖凌 【摘 要】高师的音乐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音乐学院,本文根据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切入点,旨在论述在实际教学当中发掘出影视歌曲的学习能有效地解决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影视歌曲 高师民族声乐 教学研究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面对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实际教学之中民歌的演唱使用较多。本文从提升歌唱技能、歌曲体裁的差异、二度创作方面论述中国影视歌曲在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一、普及性较广的影视歌曲有益于提升歌唱技能 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歌唱时一般是歌唱腔体打开不够和气息较浅。笔者发现初级阶段的学生控制力较弱,难以同时兼顾旋律歌词的精准性和歌唱技能。影视歌曲传播较广、时间较长这一特性能很好的解决该阶段学生演唱时歌词旋律不精准,适当的选择经典的影视歌曲给初级阶段的学生演唱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学习歌唱技能。 高师很多民族唱法的学生没有系统的美声技能作铺垫,因此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高音时多数就会出现腔体关闭、搭不上气息这一现象。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曾挑选《映山红》这类既短小、整体音区又不太低的作品给学生们演唱,并达到预期效果。此曲第一个音就在小字二组的re上,多数学生开口要把这个音唱好还是有困难的。一般情况下学生认为这个音是在较为敏感的换声区,即潜意识认为这个音是在高音区,因此容易关闭喉腔喊上去,自然气息就用不上。这首歌是爱国题材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很多学生小学阶段在学校的组织下看过,对这首歌的旋律自然不陌生,加之歌词朗朗上口,学生们可以顺口唱出。在这个前提下,初级阶段的学生们能够游刃有余的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充分打开腔体、吸起小舌、让声音贴着后咽壁以抛物线的途径送出去这些器官的调控上。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随着李谷一老师的歌声飞进了千家万户,这首歌也出现在了民族唱法的教材中。这首歌对于稍有程度的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首很好的磨炼腔体的作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的“泉”字在小字二组上,由五度大跳音程和二度级进音程组成,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唱“边疆”两字时就应该将口腔和喉腔开到唱小字二组sol的开度,且衔接五度大跳时仍然保持开度,这样才能保证在唱小字二组的sol的时候来得及打开,也就不会出现音偏低的现象。“清清泉水流不尽”过渡到“声声赞歌唱亲人”时出现了“尽”到“声”的八度大跳。笔者要求学生趁两个字之间的换气动作将口腔的最深处张开并配合喉腔打开、吸起小舌配合头腔、两肋扩张、横膈膜处发力唱出,这样唱出来的八度大跳既准确又保持了混声的一致性。小节内音程大跳以及小节与小节之间音程的大跳,能够锻炼学生对腔体打开更准确的控制,为演唱创作民族、地方民歌建好歌唱的管道。 二、有助于各种体裁歌曲的学习 相比起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仍显年轻。在民族唱法领域还有一些知识让学生感到模糊不清。比如说学美声的学生能明显的区分自己演唱的作品是歌剧选段还是艺术歌曲,但民族唱法的学生对于本唱法的“艺术歌曲”就了解甚少。笔者认为通过影视歌曲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明显的区分民族唱法里的艺术歌曲与其他体裁歌曲的界线,还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地方民歌,用来积累演唱创作歌曲的经验。 1.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源自19世纪的欧洲,上世纪20年代“艺术歌曲”这一概念进驻中国,萧友梅、黄自、赵元任等人开创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的先河。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中国艺术歌曲选集》里,由李谷一老师演唱的《过去的事情不再想》,通过这首歌曲可以先让学生们感受什么是民族唱法的艺术歌曲,其次还有《红豆词》《葬花吟》《渔家姑娘在海边》等。 2. 地方民歌 地方民歌是我们民族唱法的沃土,她滋养着当代民族唱法的根。正如“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这句歌词唱的那样,在民族唱法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大量的演唱地方民歌。据笔者了解,很多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地方民歌或者根据地方民歌改编的旋律,在此笔者列举几首在声乐教学当中选择频率较高、地方风格较为凸显的歌曲作为佐证以此说明。如电影《红日》就选择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作为插曲。又如电视剧《长征》的片尾曲《十送红军》就选用了原赣南民歌《采茶调·长歌》当中的素材。再如电影《黄土地》的主题曲《女儿歌》也是选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素材创作而成。通过这些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广泛的了解我国各地方民歌的特点,从而在演唱歌曲时更有韵味。 3. 创作歌曲 随着民族唱法科学性的提升,不仅要求学习者能演唱艺术歌曲、歌剧作品、地方民歌、地方戏曲,还要求能够驾驭难度较大的创作歌曲。笔者认为根据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可以先选择难度较小的创作歌曲进行训练。如:锻炼流畅性的歌曲《高天上流云》,音区跳动较大、戏剧张力较强的歌曲《说聊斋》,讴歌时代发展的抒情歌曲《长城长》,表达拳拳爱国之情的歌曲《我的祖国》等等。 据笔者调查得知,不同时期影视歌曲在专业教材当中都占有一定的数量,可见各类型的影视歌曲作品一直在伴随着民族声乐的成长。 三、为歌曲二度创作提供充足的材料 声乐课堂教学由练声和处理作品两方面组成,练声是学生建立歌唱的管道,打造好唱出自身最美音色的乐器。处理作品是学生将自身乐器、理解词曲作家创作意图、追求美好音色、体现自身的人文素养的综合表达。这种表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二度创作,成功的二度创作能将歌者与听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音乐的共鸣,以达到感染自己感染他人的目的。 1. 角色塑造更立体 教学当中很多老师会提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语言的描绘使用情境教学法。但对于生活阅历较单一的学生们,难以理解词曲作家试图表达的情感,以至于他们在二度创作时显得力不从心,最终作品的演唱是显得淡然无味。 据科学调查得知,试听的感染力强过单纯的视觉或是听觉。教师可以选择影视歌曲给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在歌曲角色理解与塑造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有朝一日可以准确的把握角色的定位,使得人物形象能立体更丰富。笔者认为《渔家姑娘在海边》《红豆词》《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铁蹄下的歌女》《九九艳阳天》《马铃儿响来玉鸟唱》等等都适合用来训练学生对角色塑造的学习。 2. 歌曲处理的经典范本 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从各界吸收营养,二度创作时歌曲处理也不例外。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对一首作品进行歌曲处理之前都会搜索各位名家的演唱版本来做比较,找出最适合该作品的处理方式。笔者认为集词曲作家、演唱者、影视导演的力量创作出来的原唱范本的处理就最值得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当年李谷一老师演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李老师在处理时采用了当时流行歌曲中的“气声”唱法,正是因为这种气声唱法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小花想念哥哥时柔弱的一面,使得小花这个人物更真实。 歌曲的二度创作不仅要由一件科学的乐器来表达,更需要全面的音乐素养去支撑。 小结 综上所述,影视歌曲的学习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时的基本技能,丰富学生对歌曲体裁的认识,有益于他们在演唱时选择正确的演唱方式和音色表达,还能帮助学生为二度创作做足准备。由此可见,在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适当的选择影视歌曲是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也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则。 【参考文献】 [1]戴勇.解析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影视歌曲及其演唱[J]. 乐府新声,2011(2). [2]梁卫金.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影视歌曲概述[J]. 大舞台,201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