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英汉互译的静动态转化方法 |
范文 | 马玉红 王路 【摘 要】 英语表意主要呈静态。汉语表意主要呈动态。英汉互译的静动态转化方法有助于创造出更地道的译文。 【关键词】英汉互译 静动态转化方法 引言 英汉两种文化在认知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申小龙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在语言上重意合[1]。 英语句子一般只有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动词以外的词类如名词、形容词、副词和省略等其他手段来表达。英语表意主要呈静态。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束缚,汉语不存在谓语和非谓语之分,介词相对英语要少得多,一个句子可以用多个动词,同样的动词也可以重复、重叠。汉语表意主要呈动态。 了解这一点,就可以总结出几种英汉互译时静动态转化的方法,在翻译时创造出地道的译文。 一、英语名词与汉语动词之间的转化 英语有“名词优先于动词”的倾向。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简化表达方式,使造句灵活,行文自然[2]。相比之下,同样的意思汉语多用动词来表达。如: 1)She is a good swimmer. (静态) 她游泳游得好。(动态) 2)He is the murderer of his wife. (静态) 他谋杀了他的妻子。(动态) 这一点更明显地体现在翻译电影片名上,如:the Cider House Rules(1999)(总有骄阳)、Scent of a Woman(1992)(闻香识女人)、Howards End(1992)(此情可问天)。上述影片英文名称都是名词或者名词词组,而它们的中文译名都含动词词组或者动词结构[3]。 二、英语介词与汉语动词之间的转化 英语介词用法灵活,词义丰富,有时表达的就是动词的意思,在翻译时要注意把英语的介词转换成汉语的动词。如: 1)I am with you. 我支持你。 2) A government of, by and for the people. 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3)He declared that for himself he was still for the charter , the details, name, and all. 他声称他本人仍然拥护宪章,拥护它的细则,拥护它的名称,拥护它的一切[4]。 三、英语形容词、副词与汉语动词之间的转化 英语中有很多形容词短语可以表达动词的含义,在英译汉时要转化成动词。如: 1)He is not aware of the danger. 他没有意识到危险。 2)I am doubtful whether he is telling the truth. 我怀疑他是不是在说真话。 3) He is keen on sports. 他热衷于体育运动。 此外,英语中还有"be+副词"句式,译成汉语时也要转化成动词: 1) We must be off now. 我们得走了。 2) He is out. 他出去了。 四、英语动词省略与汉语动词重复之间的转化 省略是语言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尽量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语言单位,从而以比较少的力量消耗来传达比较大量的信息[5]。尽管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这种现象,英语更倾向于省略动词,而汉语更倾向于原词重复。如: 1)“Wound you like to come?” “你想来吗?” “Yes, Id like to.” “是的,我想来。” 2)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F.Bacon: Of Studies)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王佐良译:《谈读书》) 3) The earth attracts the moon, and the moon the earth. 地球吸引着月球,而月球也吸引着地球[6]。 在英译汉时,如果在译文中巧妙地连续重复动词,会使句子流畅,富有节奏,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方式。 结语 英语的静态性和汉语的动态性只是宏观的结论。其实,两种语言都有静态和动态的特征。只不过英语的静态特征更明显,汉语的动态特征更明显。有时同样的概念反而英语更倾向于动态表达,而汉语更倾向于静态表达。因此,英汉翻译的静动态转化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语句型研究[M].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196.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教出版社,1993:105. [3]陈晓.从电影片名翻译看其静动转化及策略[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4):87-90.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373. [5]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0. [6]赵振才,王廷秀等编.科技英语翻译常见错误分析[M].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400-4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