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大学存活的理由 |
范文 | 张冠宇 【摘 要】大学之所以能够长存,主要由于大学内部优势显著,尚无替代品能够取而代之;对于大学的探究始终处于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大学对外始终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大学处于繁杂的社会网络中,牵连甚广。 【关键词】大学 原因高等教育史上一般将中世纪时期视为现代大学的开端,自中世纪起至今大学历经风雨洗礼仍然被视为是国家、民族甚至人类思想、精神、知识和文化的中心,其中的因由纷繁复杂。 一、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若想理清大学得以屹立不倒的原因,首先必须要明确“大学是什么”。伯顿·克拉克曾指出,“一个人如果不能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的不同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大学。”因为“过去的希望、抱负和价值观与现代大学概念紧紧结合在一起。”明确“大学是什么”的过程也可以被视为是树立大学理念的过程,然而对于“大学”,我们始终无法完满地将它概括全面,甚至随着人们思想领域和社会背景的不断变迁,对于“大学”一词的理解更加体现出时代色彩和个体差异,对于“大学”的认识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成为促使其长存的最直接原因。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当从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成立开始,它是以满足社会对法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第一个学科就是在1088年开设的法律学,其后相继开设医学、哲学等学科,因社会的需要而培养相应专业的职场人才。社会需要使“大学”拥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此后陆陆续续建立起的大学综合来看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或者社会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大学要求的提高,出现了更高层次、更细化的需要,促使大学的发展也开始逐步体现出专业化、综合化、差异化的趋势。同时,大学自身不断发展,能够帮助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因而使其存在的能力和价值同时得到增长;大学与社会各界联系逐步紧密,使得大学参与社会发展和活动的成分越来越多,因而使其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增强,这也就成为大学得以长存的根本原因。 二、 内部原因 大学本身拥有双重属性,一是学术性质,大学是为提供知识而存在的,承担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职能;一是社会性质,大学同时也是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存在的,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正是大学所具有的这双重属性使得大学既不是阳春白雪般的机构,不为社会中大多数人所理解,也不是下里巴人般缺乏长远价值。大学因此既能够被普通人所需要,又能够适用于高层次的知识分子的要求。正是因此,才使得大学能够有机会长存并为更多人所需要,而不是因为脱离生活或者暂时价值的实现而被时代抛弃。 大学不同于一般社会团体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它的长周期和长时效性。大学作为教育机构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培育人的过程一般要消耗很长的期限,而且效果也常常不明显,由此就需要时间的长期和反复的验证。大学教育和运行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改革,都必须基于充足的数据资料和调查,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再加之教育的过程本身涉及要素众多,还有可能出现反复或者特殊的情况,同理,每一项措施的终止也必将由时间反复验证,最终通过数据、调查报告等众多形式呈现后才将予以停止,因而每一项措施存亡的长周期性也成为原因之一,使得大学不会快速灭亡。 除此之外,大学本身存在着许多优势。在教育领域内,大学首先拥有充沛的高等教育的资源,软硬件设施与资源。其次,大学拥有系统而完善的管理、教学、科研等体系,在体系的保证下大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得以实现和完善。另外,大学本身无论是在教育教育还是大学管理、科学研究、对外交流等各个领域,相比其他组织都更具经验,这一点是无法以物质的形式弥补的,因而具有优势。除此之外,大学之间的竞争也成为促使大学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得大学不会静止不前,而是不断寻找完善自身的路径,因而不易被淘汰。这样看来,大学本身拥有的优势使其不会在短时间内被其他形式的组织所替代,因而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 三、 外部关系 人类社会如同相互交织的网络,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脱离于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不可否认的是,大学也是出于社会网络中的一员,大学是无法完全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从政治的角度而言,大学自产生之初就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以政治力量为依托,或是为政治力量所用,政治与大学始终没有完全分离过。从经济的角度而言更是纷繁交错,大学的财政、经济效益往往与整个国家的财政、经济效益挂钩。科技研发更是和大学息息相关,大学甚至成为科研的主力军。文化传承与发展近年来甚至被我国众多学者视为大学应当承担的第四大职能。由此可见,大学从来都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交织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一环,正是因此,大学的存亡并不是简单的自身存亡,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学的变动将会影响整个社会,因而大学就更不易走向灭亡了。 综上所述,这些因由使得大学不仅长期保有自身的活力和优势,难以轻易被时代抛弃,而且还与社会重要素息息相关,保有自身的地位,难以轻易被他人取代,最终保证了大学的长存。 【参考文献】 [1]王冀生.大学理念在中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生活·读书[M].新知三联书店,2001. [3]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姜国钧.大学之理念镜诠[J].大学教育科学,2012(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