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究X射线、CT、MRI影像检查技术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
范文 | 闵剑青 杨大伟 【摘? 要】目的:研究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采取X射线、CT、MRI影像检查技术时的诊断作用。方法:2019年2月~2020年3月,纳入12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n=40)、B组(n=40)、C组(n=40),分别被证实95、96、99个病变关节;A组采取X射线诊断,B组采取CT诊断,C组MRI诊断;比较三组诊断结果。结果:A组共检出膝关节4例,踝关节3例,腕关节8例,肘关节6例,掌指7例,趾关节21例,总检出率为51.57%;B组共检出膝关节6例,踝关节6例,腕关节12例,肘关节9例,掌指10例,趾关节35例,总检出率为81.25%;C组共检出膝关节7例,踝关节7例,腕关节13例,肘关节10例,掌指12例,趾关节41例,总检出率为90.90%;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中,MRI的准确率更高,但是特殊情况下仍然需要联合多种技术综合诊断,方能提高最终结果。 【关键词】X射线;CT;MRI;痛风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9-0038-02 随着当前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例如各类肉制品、饮酒以及海产品都会增加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而此类患者除了关节剧烈疼痛外,随着病程延长,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以及关节畸形等,病症严重时甚至导致残疾,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在该病的治疗中,早期的有效诊断对于预防和治疗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诊断方式间准确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对X射线、CT、MRI影像检查技术展开深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2月~2020年3月,纳入12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A组男女比例为19:21,年龄区间为32~64年,平均(48.63±2.54)年;B组男女比例为18:22,年龄区间为31~65年,平均(48.54±2.61)年;C组男女比例为23:17,年龄区间为33~68年,平均(48.89±2.07)年。对以上资料展开比较,数据无差异,P>0.05。 1.2方法 A组采取X射线诊断,一起选择为DR7500,检查时对所有患病关节进行正、斜、侧位摄影。B组采取CT诊断,仪器选择为16排螺旋CT机,对所有患病关节进行轴位螺旋扫描,间距设置为0.5mm,层厚设置为1mm,并对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C组采取MRI诊断,仪器选择为Philips Gyroscan Interal 1.5T超导型磁共振机,常规扫描序列及参数设置为:SE T1WI TE=18ms、TR=420ms;T2WI TE=56ms, TR=3000ms;FSPDWI TE=24ms,TR=3600ms;矩阵256*256;对患者冠状位、轴位和矢状位进行扫描。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三组诊断技术对各病变关节的诊断结果。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计算,诊断结果以 2 结果 A组共检出膝关节4例,踝关节3例,腕关节8例,肘关节6例,掌指7例,趾关节21例,总检出率为51.57%;B组共检出膝关节6例,踝关节6例,腕关节12例,肘关节9例,掌指10例,趾关节35例,总检出率为81.25%;C组共检出膝关节7例,踝关节7例,腕关节13例,肘关节10例,掌指12例,趾关节41例,总检出率为90.90%;数据有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痛风通常是由于人体内的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全身性疾病,以高尿酸血症和反复发作的急慢性疼痛关节炎为主。一般痛风性关节炎在中老年男性中十分常见,并且发病趋势呈年轻化发展;考虑到这种疾病与患者的饮食方式以及生活习惯有密切关联,且发病后期很可能造成肢体瘫痪,因此早期的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防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次研究中,具体分析为:痛风性关节炎在常规的诊断过程中通常采取症状表现、化验以及X线确诊,但是完全确诊需要通过滑膜或关节液检查尿酸盐结晶。在采取X线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时,很难对于病变程度做到准确评价,同时检查的敏感性较低,往往在检查出阳性关节时,病情大多已发展至晚期。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CT和MRI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中体现出巨大优势,这两种诊断方式由于成像清晰,因此可以更好地观察关节部位的病变程度;尤其在采取MRI诊断时,这种方式可以全方位向医师展示患者病变部位的实际状况,因此这种方式的参考价值最高。而此次研究中也可以看出,在采取MRI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病变各关节征象诊断中,准确率最高,相较于X射线和CT诊断,其检出率具有明显优势,对于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综上,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中,MRI的准确率更高,但是特殊情况下仍然需要联合多种技术综合诊断,方能提高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斌,张晓丽,宋春青,等.三种影像学方法(X线、CT和MRI)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结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1):137-140. [2]? 余錫煌,杜立新,陈仲平,等.双能CT成像技术在痛风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029(001):124-126,155. [3]? 李松松,乔春梅,张红,等.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029 (003):495-497. [4]? 韦琳,卢忠武,廖云,等.双能量CT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9,036(005):568-57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