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新时期高校学术梯队建设的思考 |
范文 | 吴昊 【摘 要】在国内外新形势、新要求下,高等学校建设面临着新挑战。学科梯队建设关系着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应通过优化学术梯队结构,稳定人才队伍,完善相关人事制度来解决现阶段学术梯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 学术梯队 建设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高等学校建设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要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高水平大学就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学科优势。学科建设要取得进展,关键是要有一支知识和层次结构合理、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稳定的学术梯队。 1 学术梯队内涵 要创建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学科、专业;要想有一流的学科、专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师资队伍。但是,即便是优秀的教师足够多,如果不能够很好地组织起来,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学科、专业建设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就是学术梯队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学术梯队在《教育大词典》中被解释为:按学科、专业或某一特定领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教师(科研人员)队伍,由学术带头人、能独立指导他人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助手等组成[1]。高校的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水平、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主要依靠众多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及其学术骨干的学术积淀得以体现[2]。离开了学术梯队建设,学术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都会变成一句空话。 2 高校学术梯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人才强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高校都十分重视学术梯队的建设。我国高校的学术梯队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在促进学术发展水平、办学水平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 2.1学术梯队结构不合理 高校的学术梯队是由广大教师组成的,而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是衡量学术梯队的结构是否良好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学术梯队中存在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梯队青黄不接,缺少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高级人才,这不利于梯队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可持续发展。高校学术梯队中还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研究内容单一的问题,人员的组成仅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未形成交叉或完整的知识体系,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学术梯队中出现过多的近亲繁殖,成员大多师出同门,这样虽易于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统一的体系,形成特色,但不利于博采众长,容易引起学术上的退化,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2.2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员结构的优化。但是,由于全球范围人才竞争的加剧,区域、行业、校际间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高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部分青年教师去发达国家深造,学业完成后选择留在国外;另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青年教师应聘到企业中去或者寻求到学校党政机关任职,这些都造成了高校学术人才的流失。人才的流失会导致研究混乱、人心不稳、梯队整体质素的下降,特别是关键人才的替换成本更大,各方面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2.3配套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教师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根深蒂固的“大锅饭”观念、管理体制、人际关系等使得真正的聘用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教师总体数量趋于饱和,无法引进急需的优秀人才。同时,许多高校实行了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学和科研的工作量以及水平来发放薪酬的等级制,初衷是为了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学术梯队整体素质,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滞后、死板和人为因素等等,造成“论资排辈”“干好干坏一个样”等不良现象,对青年教师的负面影响更大。高校教师的聘用制度、分配制度、评估制度等一系列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已迫在眉睫。 3 提高高校学术梯队建设水平的策略 高校应当围绕自身的发展目标,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手段,实现整体教师队伍数量、素质、结构的调整及优化配置。为了提高学术梯队建设水平,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优化学术梯队结构 (1) 重视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 重视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最直接的方法和捷径是引进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程,是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的首要工作。高校应该通过体制创新,制定和完善吸引、鼓励和培养人才的具体措施,建立高层次人才评估、聘用体系,引进一批高层次适应性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力度。选拔和培养学术带头人是高校学术梯队建设的中心环节。高校应该重视在培养中选拔,在选拔中培养,克服重选拔、轻培养的倾向。 (2) 加快中青年学术后备队伍建设 现今高校学术梯队队伍出现严重的年龄断层和学术断层现象,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以培养出一代杰出专家和学者为目标,大力扶持和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和教学、科研助手,创造和提供各种条件使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后备队伍的建设应当以学术梯队为依托,引导中青年教师通过不同方式来不断叠加、沉淀、强化自身的学术科研优势,为今后的重大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3.2稳定学术人才队伍 (1) 优化学术环境 为保证学术梯队建设的顺利发展,避免人才的流失,高校学术环境的优化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给优秀学术人才自由的空间,减少不必要的政治、社会等因素对科研的干扰;二是加强学术交流合作,通过举办或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增强创新意识,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三是加大对学术梯队基本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 (2) 构建激励机制 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两种需要:一是外在的需要,即学校政策、待遇、工作环境等;二是内在的需要,即工作成就、被赏识、晋升等[3]。因此,高校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应该把两方面结合在一起。高校学术人才队伍作为高学历较多的群体,相较于外部环境的需要,更加重视自我肯定的工作价值,因此工作成就感更能激发其潜力。 (3) 加强团队精神建设 配合、协作、团结的力量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保证团队的高效率运转[4]。在学术梯队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成员的团队精神建设:确立具有激励性和现实性的合理的发展目标,加强学术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助手的沟通与合作,强化团队的角色分工和互补,加强团队的协作与配合。 3.3完善相关人事管理制度 (1) 完善人才评估机制 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不同类型和学科的不同特性,制定配套的评估指标,避免“一刀切”。学术梯队结构和综合实力评估是人才评估机制中重要的两部分内容。对梯队结构评估应该从年龄、层次、职称、学缘等方面进行,综合实力评估则应侧重从教学效果与水平、科研能力、学术成就、科研成果等方面来设立评估指标。同时评估结果应与奖惩、晋升、津贴等挂钩,借助科学规范化的评估机制,促进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在评估过程中应正确把握考核的基本原则,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使评估制度成为学术梯队建设、学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加速器。 (2)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2001年人事部在《人事人才发展“十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人事代理制度。建立以聘用合同制为基础的基本用人制度,有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对特殊岗位、紧缺人才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合理流动,促进学术梯队不断发展。高校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则要侧重于将国家的基本工资与业绩酬金实施双轨运行的分配模式,增强绩效工资分配比例,拉开分配差距,鼓励教师的公开竞争。合理的竞争能够有效提升学术梯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规范成员的行为,从而促进学术梯队整体实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学术梯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学术梯队建设水平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建设出一支结构合理、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稳定的学术梯队,才能实现高水平大学要有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朝辉等.高校学术梯队建设与竞争激励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4):10-12. [2]李忆华.论高校学术梯队发展规律及其建设策略[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2):94-95. [3]隋延力,李峥,董春阳,张秀云.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7(4):33-35. [4]姜煜,付珊珊,吴华溢.木桶原理与反木桶原理在高校学术梯队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云南电大学报2011(12):83-8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