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沟通过程中的误区 |
范文 | 莫玉婵 【摘 要】辅导员在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基础是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有效的沟通能够推动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促进情感交流分享,改善人际关系。本文从沟通过程中的各构成要素出发,分析辅导员和学生沟通过程中的误区,旨在改善和提升辅导员的沟通技能和沟通水平。 【关键词】辅导员 学生 沟通 误区 策略 一、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辅导员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其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提,有效的师生沟通能够使学生按照正确的意图执行沟通内容,有助于师生双方获取正确的信息,促进彼此交流与情感分享,减少师生冲突和改善人际关系,同时也促进辅导员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辅导员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存在误区的表现 辅导员是学生的大学生涯中与学生沟通最频繁的角色,是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第一引导者。在沟通过程中,虽然辅导员本身发挥了一定的主导优势,但往往也存在一些沟通误区。沟通的结构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辅导员作为沟通的主导者,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时常会忽略对沟通过程起到关键作用的各要素,从根本上忽视了沟通过程本身。辅导员和学生沟通过程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接受信息的形式考虑欠佳 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很少根据学生对交流内容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来采取适当的沟通形式,而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方式去和学生交流,从而出现学生对沟通内容的不理解、不认可等局面。沟通的形式包括口语表达、文字符号、表情传递,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的准备阶段需要明确沟通的信息内容,并将它们成功转化为学生可以察觉的信号和可以接受的形式。辅导员在交流前期有必要从学生个体出发,从分析交流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状态入手,把信息转化为有效的传递信号和选择最佳的传递形式。如果交流的内容是好事,学生是活泼开朗、心理积极的状态,辅导员可以采取口头交流,表情、身体语言交替进行,感染力倍增;如果沟通的内容是不好的事情,而学生是比较内向的性格和忧郁的心理状态,那么辅导员采用的交流形式必须经过慎重考虑,在师生信任感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口头交流或许会使师生交流产生尴尬的局面,可适当借鉴文字的形式去和学生做深入的交流。 2.师生沟通载体选择不合理 沟通过程中,信息通过不同载体传递给信息接收者,沟通效果会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很多时候辅导员因为工作繁忙或是贪图便利,往往不愿抽出空余的时间和学生当面交流,即使是比较严肃的事情也只采用电话、QQ、短信等载体和学生谈话,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学生在接受辅导员传递的信息时误差较大,难以达到预设效果。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影响力最大,在这个过程中除直接传递语词信息外,交流双方还可以直接看到对方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面对面互动和反馈,能迅速捕捉彼此整体的心理状态,引导获取信息的有效性,以防下一步交流出现偏差。虽然师生间“一对一”“一对多”面对面的交流是比较有效的,但特殊情况下电话、QQ、短信、书信等沟通方式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当学生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谈或是回避老师的时候,间接的交流载体便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通过哪种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传递信息的性质、交流对象的多少和心理状态、交流时间的长短来确定,最终目的是确保师生交流的有效进行。 3.沟通双方背景经验的差异造成沟通障碍 个体在接受带有信息的各种音形符号后,会根据自己已有经验把它“转译”为沟通者试图发送的信息或态度、情感,师生之间背景和经验的差异会影响沟通效果。由于辅导员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经验的主体,特别是身份、地位、年龄、学历、阅历的区别,往往导致辅导员发送的信息内容与学生“转译”和理解后的信息内容是有差异的,这种理解差异的大小决定了沟通的质量。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虽具有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但思想观念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认识事物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和学生沟通时,辅导员作为沟通的发起者,要适当把握学生的这些特性,尽可能地从学生角度,用平等的姿态去进行平行沟通,同时需注重学生较强的自尊心,或是生理和心理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尽可能减小沟通双方对沟通内容产生的认知误区,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 4.沟通过程反馈不理想 沟通过程中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在沟通中,辅导员和学生双方需要不断把自己接收到的信息送回给对方,以确保自己理解的内容接近于对方发送的信息,反馈可了解接受者所接受和理解信息的状态和程度。多数辅导员在沟通过程中,很少照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学生本身不善于言谈、性格内向,辅导员不采取适当的调试手段,学生难以表达其真实想法,更谈不上反馈更多的沟通信息。此外,反馈也可能来自信息发送者自身,辅导员应该从自己表达信息的过程或已经发送的信息中获得反馈,来判断自己是否表达准确,学生是否能领悟意思,这种自我反馈是沟通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 5.不重视沟通情境的意义 沟通时的情境影响沟通过程的每一要素以及整个过程。背景为沟通提供了许多意义,词语和表情的意义会随背景的不同而改变。许多辅导员往往不够重视谈话背景的意义,在学生休息时间走进宿舍或打电话和他们谈学习,或是在班会上谈论个别同学的隐私情况,这样都是适得其反的。不同的场景赋予沟通不同的效果,所以辅导员在日后的学生工作中,应参照不同的谈话内容选择不同的场所。一般来说,谈话内容的性质是严肃、认真,需要点名批评的,应选择相对窄小而安静的场合,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办公室;表扬性的谈话,可以选择公众场合,如广场,以弘扬正气,树立先进典型,赋予学生正能量,使学生更愿意接纳老师的意见和要求。 三、促进辅导员与学生沟通过程有效性的策略 在沟通过程中,辅导员老师要努力提升自身交往水平,考虑交流时的情景状态,采取有效方式清楚地表达沟通信息,重视学生的反应,完善沟通过程,从根本上提升沟通效果。 1.沟通内容体现人文关怀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应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通过沟通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的谈话和交流中渗透“关怀”,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与老师交流,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构建师生平等对话关系 虽然师生双方的背景经验有一定差距,但是仍可以做到师生双方平等的交流,因为这是确保信息传达、接受、反馈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以学生为沟通的主体,秉持一种关心、爱护的心态,从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出发,结合大学生的交往需求,满足他们渴望沟通的意愿,切勿运用老师的权威来压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卸下防备心理,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辅导员要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平等的沟通才能促进师生之间全方位、多渠道的交流。 3.加强沟通渠道和反馈的有效性建设 搭建、完善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平台。在与学生开展常规谈话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书信、短信、QQ、微博、电话、班会、座谈会以及各类活动等载体加强与学生的深度沟通。既可以是单独沟通,也可以是群体沟通,目的是积极收集、分析和总结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辅导员和学生相互间的全面理解,建立起师生间默契、有效的沟通渠道。 另外还需要加强沟通机制的反馈,实现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交流。沟通双方的反馈意识在沟通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和学生的每次沟通都需要有意识地去完善沟通反馈机制,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反馈形式,做到信息与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这对增强学生沟通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4.加强辅导员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在沟通过程中把握沟通进程和效果。首先,辅导员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沟通过程多么困难与不畅,辅导员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确保对学生进行顺利的引导。其次,辅导员要学习沟通过程中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过程,掌握心理谈话的技巧,当沟通偏离预设目标或受到较大阻碍时,能够采取专业的心理技术手段,调控沟通双方回到良好的沟通状态中。 【参考文献】 [1]张丽秀.谈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误区与研究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20):231-232. [2]王志军.浅析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误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5):60-62. [3]申颖,王玮.建筑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有效沟通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20):266-26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