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把握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范文

    曾焕铭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信息量大、效率高、效果好等特点。它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把握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能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一、再现形象,加强直观,培养理解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直观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状态情景和过程,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下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以情入理,情理交融,适时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描写了首都人民送总理灵车的感人情景。文中有许多词句,如“无声地指挥”,“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等,对今天的孩子来说,由于没有亲身的感情体验,学生很难准确领悟这些词句的深刻含义,当然也无法较好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为此,教学时先用投影映出周总理的遗像,紧接着播放有关的实况录像和配乐录像。目睹录像中缓缓进行的灵车,悲恸痛苦的人群,耳闻低沉悲壮的乐音,引发学生的悲痛之情,个个不由潸然泪下。毋庸置疑,学生早已置身于送别队伍之中,深深地理解到课文的词句中负载着的对周总理的无比崇敬和爱戴之情。此时,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更全面更深刻了。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通过描写一个发生在洛杉矶的传奇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伟大颂歌。教学伊始,出示电影中地震时灾区地面裂开,大地震颤,房屋倾倒的有关画面,令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大地震的残酷无情所造成的惨重损失。学生因此很好地理解了那位年轻的父亲不放弃救儿子的念头,孤身一人用赤裸的双手整整挖了38个小时,从学校教学楼的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其他13个孩子的感人事迹。学生也深深地体验到平时不易察觉的父爱之情,大家都抑制不住,纷纷搜索记忆,倾诉了平时父亲对自己是何等的爱护。

    二、提供经验,降低难度,培养表达能力

    由于小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少,他们学习的最大困难来自经验不足。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合于语文教学中,能使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中扩大直接经验范围,把抽象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活泼,缩小了反差,学习变得轻松容易了,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以《詹天佑》为例,文中讲到詹天佑在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工程时,采用了“两端凿进”和“中部凿井”法。这不但是文章的重点,因为它体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能力,而且又是个难点,学生凭借文中的语言文字很难理解。教学这两段文字时,让学生各自在纸上画出不同的山形示意图,并用箭头标出这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然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幻灯片,请学生指着屏幕说说这两段不同的施工方法是怎样操作的,同时说说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的科学价值与经济效益。如此以来,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

    《记金华的两个溶洞》一文,描述从外洞经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文章的一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面拉绳子,船就进去……船就出来”的情境理解有困难。教师有活动投影片的拉抽,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再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复述,让学生参与语文表达的实践活动,学生从而获得较为鲜明、真实的感受和认识。

    三、融声汇色,感受情趣,培养赏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内涵丰富,情文并茂,以意境见美,叙事抒情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浓浓情意。将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合于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感知美的欲望,学生读书就能入情悟理。融声汇色之中,把聆听与观察合为一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赏鉴能力,达到“享受审美乐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标》)的目的。

    如《五彩池》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文字优美。单凭阅读,学生难于较好地体会五彩池那神奇的美。教学时,先让学生闭上眼,边听配乐朗读边想象那神奇的情景。再激发学生“想不想亲眼看一看那美景”?学生睁开眼后,教师在屏幕上依次映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面,无数姿态不一的水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各种不同的光辉,学生理解了作者准确用词的语言美,领略了文章的文字美。

    如《草原》,在老舍笔下,将蓝天、绿地、白羊、骏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意境深远的图画。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在这诗一般美丽的背景下,热情好客的主人和远道而来的客人促膝谈心,握手话别,依依不舍,真正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此中诗情画面,只靠教师描绘,学生朗读,是体会不出其绝妙之处的。这时,教师采用幻灯投影,创设出草原一碧千里的优美景象,再播放骏马在草原上疾驰的录像,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歌曲。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情绪受到感染,产生了一种愉悦的心境。教师趁机引导学生主动地反复诵读、咬文嚼字,理解文中内在的蕴意,从而进一步加深感受到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受到了“优秀作品的感染和熏陶”提高了对文学作品欣赏的能力。

    四、激励操作,亲自实践,培养查找引用资料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将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合于语文教学中,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意境”(《课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从而也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能力。

    如《翠鸟》一课的第二节,对翠鸟的行动特点作了详尽的叙述。但学生没见过此种鸟,更没听过其叫声。在多媒体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听一听翠鸟的叫声,体会“清脆”的意思;看一看动画的演示,领会“疾飞”的意思。你看,当翠鸟叼起一尾小鱼消失的天空尽头时,水波尚在荡漾,苇杆尚在摇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他们的学习劲头十足,学习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最后的辉煌》一文,介绍了“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生前两个时期的事迹。文中先扼要简介诺贝尔前半生在科学的道路上顽强登攀,终于到达了光辉的顶点,再详细介绍了他晚年决定设立“诺贝尔奖”的经过。学生读了课文,无不被诺贝尔对全世界全人类的热爱深深感动。但学生不知道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至今,100多年来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下载有关资料(从奖项的5个类别,获得者的姓名、国籍、种族等各方面了解),学生分头查询、下载,并制作电脑小报进行交流。有的学生查找出了从1901年至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有160人之多(据不完全统计,有的年份未颁奖),生理学和医学奖有90人左右……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他们很好地理解了文中诺贝尔遗嘱中“凡是对世界有重大贡献的人,都应当给予奖励……这个奖励不分国籍,不分肤色,不分种族”。更让学生惊喜的是,有3位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真为自己的同胞骄傲。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

    总之,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便是教学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我们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恰当地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左小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6: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