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 |
范文 | 谢道州
摘 要 2016 年教育部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了教学计划中,并对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 入,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文章基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进行研学旅 行的方案设计研究。 关 键 词 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是义务课程和专业课程衔接性比 较强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地理知识的 学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 地理实践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 眼光来欣赏世界。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和 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尤其是地理 实践力的培养。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游学”中注重 实践和实际体验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而与古代的 游学比起来,现代的研学旅行更科学,更系统,更具备 教育意义,旨在通过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有组织有目 的的安排,引导学生在集体旅行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和 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具备自主性、开放性、探 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该学习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 徐明波[1]的研究表明,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行 合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和团队意 识,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部等部门在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 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 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其中各种科目的活动课程开 发中,就包括了地理类。因此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的综 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实践力的概述及基于此的研学旅行 方式 地理实践力指学生在进行考察、调研、实验等地 理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2]地 理实践力主要展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各种地理 工具例如地图、罗盘等,进行方位确定和周边环境特 征如云层变化、土壤植被分布、地质地貌水文特征等 的描述;第二是学会运用地理视角如从气候、地形水 源等视角进行生存营地的选择,从而避免在野外遭遇 自然灾害,确保学生具备积极自信的环境适应、独立 生活和自我认知的能力;第三是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刺 激自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进行环境演变过程的推 断模拟,能够对环境变化进行欣赏解释的综合能力; 第四是能够设计自然规律和原理模拟演示试验方案 来进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模拟演示方案,并且借 助实验环境,完成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能 够具备有关的科学调研能力;第五是能够根据身边的 生活环境进行有关的调查访问,关注社会生活和文化 现象,对现实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推动地 区的区域发展,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与社 会责任感。因此,地理实践力可以概括为组织协调能 力、实地考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空间图像能力等。 [3] 学生只能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锻炼以及提升 地理实践力。因此研学旅行在该能力的培养中占据 重要地位。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开展的研学旅行前,教 师应重视活动的设计,在导学方案和教学设计环节 时,更要注重对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基于地理实践 力培养的研学旅行活动通常具有三种形式:一是先进 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再进行实地考察;二是先进行研 学旅行收集实地资料,再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解 释和验证;三是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进行理论与实践 的相结合。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设计 (一)明确活动目标,凸显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研学旅行活动的相关环节的研学旅 行的设计时,应以学生身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作为载 体,鼓励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的考察,以此来帮助学生 了解身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形成,使学生养成从生活 中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 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学生在进行地理现象分 析的过程的同时,促进地理实践力等素养的培养和提 升。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在进 行研学旅行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 了解流水侵蚀作用的概念及其在流水侵蚀作用过程 中形成的地貌形态,通过对流水侵蚀作用的总结,帮 助学生明确本次进行研学旅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流水侵蚀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在地表通过降水降雪进 而融水汇集形成沟谷流水,通过溯源侵蚀加深和延长 了沟谷,再通过地下水的补给形成了 “V”字形河谷,此 时初步形成了河谷,再进行倒蚀,形成了河谷展览,最 后通过侧蚀堆积,形成槽型河谷,为河谷的成熟期。 通过这些理论知识,在游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具体的地 形地貌的特征,最后进行总结。在这一次的研学设计 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具体体现在 了实地考察能力即需要进行野外地位、地形地貌的描 述、环境演变过程的推断、设计制作能力、感知概括能 力即对河流水文特征等进行描述和综合分析能力即 推测“V”字形河谷的成因,以及最后的实验模拟能 力。[4] (二)精心选取活动地点,彰显研学旅行的教育新 形式 在进行研学旅行地点考察的时候,要注重考察地 点的选择,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四点原则:第一,安全性 原则。这是研学旅行开展的前提条件,所有研学旅行 活动必须在保证师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因此活动地 点的选择以及研学旅行的路线规划必须提前踩点,做 好规划和安全、应急和避险措施 ,充分考虑研学活动 各个环节的安全问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职责 到位。第二,教育性原则。遵循教育性原则首先是要 求学生在进行研学实践过程中,在面对现实中具体问 题时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 行分析、推理,然后通过观察实验对问题进行验证和 解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 的地理实践力;其次是促进学生进行书本知识,实践 能力的融合,活动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到教育性,学科 知识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关联性,在融合的过程 中应以本次研学旅行的教学目标为核心,把研学旅行 与学科知识相融合,需要注意的是,“学科知识”包括 但不限于地理学科知识。第三,有效性原则。选取的 研学地点应该能够直观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理 解,进而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应对研学成 果进行展示评估 ,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提升。第四 , 可操作性原则。这是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实施的基础, 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根本。只有学生亲自动 手观察,才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 需要根据当地不同的地域特色,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 方案,同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能力培养。如 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这一节课的研 学旅行时,教师应该选择一些设备开发较完善、地理 特征较为明显的 山地 ,让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实 践 活动。 (三)拓展延伸,提升研学旅行能够进行科学化 结束研学旅行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旅行中的 知识进行研究和总结,并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做出客 观评价,从而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收获感, 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如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章节学习时,教师在进行 流水侵蚀或者溶蚀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进行 “喀斯特地质地貌”相关知识点的交流,分析在旅行中 遇见的一些石林地貌形成的成因,并结合学生的开展 活动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个体或者小组的“言”和“行” 做出全面的、客观的、公正的、科学的评价,总结该研 学旅行的收获。学生也可以在《河流地貌发育》这一 章节中,根据事先的知识学习和旅行所见,对途中某 一段河流的形成进行探究,同时进行山前洪冲积扇形 成的模拟实验,同样在最后对该研学旅行做出评价和 总结。 参考文献: [1]???????? 徐明波.研学旅行的德育创新与实现路径[J].思想政 治课教学,2019(4):8-12. [2]????????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黃雯君,林惠花.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 价研究[J].地理教学,2019(20):36-38, 27. [4]???????? 魏晋龙,马成源 “读行金城”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设 计[J]地理教育,2019(9):57-59. (责任编辑:曾呈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