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简析小学品德教学资源的选择策略
范文

    李国林

    教学资源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可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师资、教具、基础设施等。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品德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目的,合理地安排教学资源。特别是对于文本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科学地选择,把握好“度”。

    一、与时俱进:科学取舍,选新去旧

    小学品德教材往往会“out”于时代的最新节奏,因为从文本的编写到课堂教学总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在这期间,社会生活在变,一些方针和政策也在变。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课内外资源的推陈布新,来弥补文本的滞后性。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其中第三课呈现的内容是“我们互通有无”。本课是让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文本中呈现了“中国部分产品占全世界的份额”。该数据是2002年的资料,而许多数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空调,2002年占全世界的份额为30%,到了2009年,其份额达到了70%;又如洗衣机,2002年占24%,而到了2009年,其份额达到了40%;还有钟表,2002年占75%,而2009年,其份额降为70%。这些数据几乎每年都在发生变化,有的增长、有的减少。若我们在课堂上还向学生呈现2002年的数据,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对学生也很难有说服力,也违背了品德课的科学性,这就需要我们借助网络等有效信息资源,搜索出最新的准确的数据。

    二、萃取典型:宁精毋滥。宁少毋平

    随着现代媒体以及学生生活的开放性、多元化,小学品德教学资源也日益丰富,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它们都用于教学中。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以及同种资源说明同一问题的力度差异性,都要求我们整合出典型的精炼的教学资源。正如果农剪枝——“减少”是为了“增加”。故在品德课教学中,萃取典型资料来开展教学,既节约时间,又能恰到好处地切中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效度。

    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广告》一课时,并没有把各种广告一一罗列出来,而是精选了四组广告资源:第一组资源是广告照片,旨在让学生感受广告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第二组资源是某牙膏的电视广告,旨在让学生认识广告中包含了很多信息,同时也告诉学生——有创意的广告才能吸引人;第三组资源是一个公益广告,旨在让学生知道公益广告的好处,要学会编制有创意的公益广告;第四组是一个虚假广告,旨在让学生学会辨别,并认识到虚假广告的害处。其四组教学资源都是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的,教师在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广告的过程中,既传递了必要的广告知识,又让学生感悟到了真善美,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效能:物尽其用。材尽其能

    对于小学品德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来说,也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在投入方面,要保证教学资源所使用的时间、空间等经济性花费最少;在产出方面,要保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的教育收益。因此,我们应该深度解读教学资源——只有那些内涵丰富的、可以反复使用的、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教学资源,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在教学《隔海相望》一课时,一位教师选用了余光中的《乡愁》这一教学资源,并在课程中多次使用。第一次,在读到“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时,教师适时展开中国行政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台湾;第二次,在读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时,教师便让学生认识“海峡”,找到台湾海峡,并围绕“浅浅”一词去查阅资料,了解台湾海峡平均深度等地理知识;第三次,围绕“乡愁”,教师向学生发出疑问,为什么浅浅的台湾海峡,却给两岸同胞带来深深的伤痛?并要求学生以此来追溯历史,了解台湾的历史变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小小的一首诗,引发出这么多社会知识。可见,这个教学资源所发挥的作用是高效能的。

    四、贴近学生:舍远求近,就地取材

    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基础。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品德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因此,生活是小学品德课的源头活水,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甄别,舍远求近,就地取材,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走进课堂,使学生能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不说话的“朋友”》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节品德社会课,有两位教师进行了同课异构。为了达成“破坏公用设施,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和伤害”这一认识目标,教师A选择的是文本上的一个教学资源——路上窨井盖的丢失,让一位五岁的男孩跌入窨井而遇难;教师B选择的是本市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个女孩因窨井盖的丢失,在下雨天跌入窨井而遇难。两件事在情节上都差不多,可故事讲完后,学生的感受迥然不同——前一位教师讲述完后,大家反应平淡;而后一位教师讲述完后,学生情绪激动,甚至一名学生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后来我们才知道,遇难的女孩就是这个学生隔壁家的大姐姐,他们平时感情很好;而其他学生也个个义愤填膺,纷纷痛斥那些破坏窨井盖的人,课堂也因此进入了高潮。

    事实证明,教学资源越是贴近学生,就越能为学生所接受,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人心所向:穿透心灵。感同身受

    对人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小学品德教学中,我们要选择一些能穿透学生心灵,让学生感同身受的教学资源,来影响学生的心智,触动学生的灵魂,提高教育的实效。

    比如,在教学《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时,一位教师为了说明“水资源的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这一问题时,选择了2008年发生的“无锡蓝藻事件”这一资源。他首先呈现给学生一组“优美的太湖”图,然后,又呈现出一张张“被蓝藻污染的太湖”图,前后图的反差让学生震惊……接着,又播放一段市民因水污染而抢购矿泉水的视频,那恐慌的场面让学生心灵受到了震撼。而在学生心情尚未平静的时候,教师又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水污染的原因。通过鲜活的事实告诉学生:我们如果不爱护水资源,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总之,小学品德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息息相关的学科,其教学资源的选择,应当从生活的各个角落去挖掘和探索。我们应该根据品德课程的目标,精心取舍课内外教学资源,合理用好教学资源,才能让课堂更加充实、更加精彩。

    (编辑 刘泽刚)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