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STEM视角下的教育革新 |
范文 | 任友群+++杨晓哲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这四门学科首字母的组合。STEM并非四门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整体。STEM最早起源于美国,如今已经成为美国教育中的重大战略之一,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影响着美国的劳动力发展方向,国家安全和移民政策导向[1]。 一、STEM历史溯源 STEM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早在1986年,基于当时美国理工科人才短缺的情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了《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Undergraduate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报告。报告建议国家调动各方资源加大投入科学、数学和工程(SME)的教育[2]。此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美国大学教育进行了政策改革,促进大学各门学科打破各自壁垒。在这个政策改革下,大学教育中逐步形成了“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集成”(SMET),因而SMET被视为STEM集成的开端[3]。 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相继出台了21世纪技能框架,公民核心素养,共同核心标准等,关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哪些基本能力、必备品格和核心素养变得尤为重要。自从工业革命之后所形成的学校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社会需求的人才。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将不同学科知识长期以割裂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脱离解决问题的真实情景,对部分学科缺乏具体完整的体验的情况。而STEM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解决这一弊端的发展方向。此后,美国相继出台了政策和法律文件推进STEM教育的开展。 2007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竞争力法》(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该法案批准联邦对STEM投入433亿美元,包括用于学生的奖学金计划,教师培训,大学STEM研究经费以及用于鼓励中小企业的研发[4]。2007年10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重要文件:《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A National Action Plan for Addressing the Critical Needs of the U.S.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System)。该行动计划直接提出增强国家层面对K-12和本科阶段的STEM教育的主导作用,并做好不同学段之间的协调。该文件的颁布意味着STEM逐步从大学教育扩散到了基础教育阶段[5]。 2012年,美国发布了《总统2012预算要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蓝图方案》,宣布再次投入2亿600万推进STEM教学,两年内招聘1万名STEM教师,并在未来10年中培养10万名STEM教师。之后,美国有100多家企业响应号召,并组织形成“变革方程”(Change the Equation)机构,促进美国从社会层面连接学校、社区、企业、家庭多方共同参与STEM教育[6]。 二、STEM的典型特征 从美国的STEM历史溯源,我们不难看出其三个鲜明的主要特征。 一是STEM起源于美国理工科人才短缺。STEM最早起步于美国大学教育的诸多改革,而直到最近10年,才逐步在中小学教育中推行和倡导STEM理念与实践。 二是STEM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们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培养21世纪技能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美国学生重新对数学和科学感兴趣,提高学生在数学和科学中的成绩,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解决问题中,激发学习数学和科学的内动力。 三是STEM在美国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战略。STEM多次在美国的政策文件中出现,并明确了国家各部门配合实施的方案,同时也是全社会合力推进的教育主题。被列入STEM的专业将得到更多支持,包括就业政策和移民优先条款。 如今,STEM或steam教育已然风靡全球,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016年,芬兰开始实施2014版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其中强调了基于生活场景,以主题贯穿,跨学科学习,并规定每个学生每年至少要参加一个交叉课程模块的学习,称为“现象教学”(Teaching By Topic)[7]。而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8]。 三、STEM视角下的机遇与挑战 STEM视角下正在催生新一轮教育革新的命题:如何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究学习,如何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真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学科融合之中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所需的核心素养。展望未来,STEM视角下的教育革新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1.基础理论的研究:尚未完善 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进一步探索学习者在STEM學习过程中的真实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升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9];在不同情境里,使用不同工具探索不同问题;在多学科的切换与融合解决问题中,如何帮助学习者的认知和元认知的提升等,依旧有非常多的谜题。不同学科的不同思维方式如何通过一些核心节点连接起来,从而真正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旧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等基础理论的支持[10]。 2.学习方式的转变:面临挑战 实际上,STEM教育所带来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中并不陌生。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项目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就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主题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进一步延伸出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STEM教育有一定的延续性,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依旧存在不少挑战。在过往的K-12教育体系中,知识体系更多地以教授的方式,或是在教师一定的脚手架的设计下展开学习。而基于某个专题或问题,不限学科边界地寻找解决方案,一方面需要学生更强的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能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帮助。学习将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学习者的角色从知识的接受者与消费者,转变成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也只有让学习更多地发生在跨学科的创造过程中,才会对知识的特性具有生动而深刻的理解。 3.课程体系的确立:空间巨大 无论是STEM还是STEAM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都尚未明确课程体系。STEM对于现有课程的影响,更像是一种灵活的方式或更多策略的指引,而非专门成熟的固定课程体系。与此同时,伴随着STEM教育近些年的发展,创客运动和创客教育也迅速发展,因而两者往往有非常多的交集。STEM关注跨学科学习和学科融合,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学习者自主学习与创造。而创客教育关注学生在创造作品中的学习,而创造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了多学科融合的特性。因而,这两者将会进一步融合,是催生出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还是继续以灵活散布在不同学段的教学活动为主,尚待实践创新。 4.教师队伍的培养:协同发展 学科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形成稳固的教学经验。应考虑如何先通过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STEM教学的有效开展,再进一步提升教师本身具备跨学科教学设计的能力。跨学科学习并非不需要学科学习,而是一种融合的视角。脱离了深度和广度的已有学科视角,跨学科的问题探究和主题学习将流于表面和形式,将无法深入到问题本质,而只是浅尝辄止地提及主题与多个学科的关联。因而,教师如何融合已有学科视角而非抛弃已有学科,如何与其他不同学科教师合作,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才是关键路径。STEM教师群体的形成是STEM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他们最直接地决定了带给学生们跨学科学习的经历与体验。 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教育的过程痴迷于人的成长。成长的过程并非被切分为不同学科的学习路径,而是更为全面地以跨学科的视角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跨界常常带来已有领域的突破创新,这让STEM视角下的教育革新格外让人期待。 参考文献 [1]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A Primer [EB/OL].[2012-8-1].https://www.fas.org/sgp/crs/misc/R42642. [2]National Science Board.Undergraduate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EB/OL].[1986-3].https://www.nsf.gov/nsb/publications/1986/nsb0386. [3]Herschbach, D.R.The STEM initiative: Constraints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Stem Teacher Education, 2011, 48(1):96-122. [4]Domestic Policy Council. 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EB/OL].[2007-8].https://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ews/releases/2007/08/20070809-1.html [5]National Science Board.A National Action Plan for Addressing the Critical Needs of the U.S.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System[EB/OL].[2007-10-30].https://www.nsf.gov/pubs/2007/nsb07114/nsb07114. [6]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Federal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 Education 5-Year Strategic Plan[EB/OL].[2013-5].https://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stem_stratplan_ 2013. [7]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EB/OL].[2014].http://verkkokauppa.oph.fi/epages/OPH.sf/fi_FI/?ObjectPath=/Shops/OPH/Products/9789521360046 [8]教育部(2016).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24].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9]Anderson,J.R.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0]Camilla, F. & Cooper, M.An introduction and guide to evaluation of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through user studies. In W.Huang(Ed.),Handbook of human centric visualization(p:285-313).[M] New York:Springer,2014 . (責任编辑 郭向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