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设音乐情境 助力演唱能力提高 |
范文 | 蔡锦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的演唱能力及演唱水平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在影响演唱能力培养的诸多要素中,气息能力的训练、节奏感的培养、音准的构建尤其重要。而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各种音乐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使他们通过训练气息、节奏感及音准,提高演唱能力。 一、联系生活场境,培养气息掌控能力 演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不一样的。演唱时,要面对听众,声音要达到一定的音量,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还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能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效控制气息的输送。这些呼吸方法,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创设音乐情境,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展开想象,能将抽象的呼吸方法具体化、形象化。 情境一:“闻花香”,感受腹式呼吸的运用。教师可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學校小花园花香袭人的景象,让学生闭上眼闻一闻哪种花的气味最香、最浓。学生张开手臂深深吸气,听着教师的节奏指令,跟着教师上扬下放的手臂,慢慢呼气吐气,想象花香由浓转淡,感受气息在腹中充盈的过程,形象地感知“气沉丹田”式的呼吸方法。 情境二:“钻隧道”,训练呼吸持久力。“钻隧道”即引导学生在吐气过程中,想象着用气息钻一条长长的隧道。要求做到吐气均匀,并想象着从脚底钻出一条隧道,钻得越远越好。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后,学生的气息就会变得均匀而悠长。 情境三:“狗喘气”,建立气息支持点。随着气息训练的不断深入,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判断横膈膜及下肋两侧的声音支持点在有无呼吸控制时的支持作用,从而慢慢找到气息支持点。常见的有“狗喘气”音乐情境练习法。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夏天到了,谁能模仿一下在炎热的夏天,小狗是怎样喘气的?”引导学生模仿小狗喘气的样子,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慢慢寻找声音的立足点。 情境四:“吹海螺”,练习气息控制力。有了正确的呼吸方式,还可以基于学生好奇、爱玩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变换的节奏中灵活运用气息,不断提升对气息的掌控能力。例如,人音版四年级上册合唱课例《愉快的梦》是一首6/8拍的歌曲,其旋律连贯、绵长。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wu”模拟小海螺的歌声,开展吹小海螺比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变换节奏与力度,强化选择气息支持点的感受,进而有意识地控制气息力度与速度变化。 二、融通游戏情境,促进节奏感的形成 通过聆听,学生能感受到节奏的美妙。但节奏毕竟是抽象的,若将其融入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律动游戏,建立恒拍感。节奏感的培养,首先要建立内心听觉的恒拍感。如用学生最熟悉的“走路”训练脚下的恒拍。先让学生在乐器的演奏、歌曲的播放中,认真倾听、感受节拍,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从自由的行走转变为走大圈、走小圈等,在不断的变化、练习中,借助脚踏的节拍,慢慢形成内心听觉,从而建立相对稳定的恒拍感。 二是游戏模拟,培养节奏感。生活中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节奏。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萌生美的享受和体验,而且还能以游戏的方式将其转化为音乐,在听、唱和游戏中体验节奏感。模仿声音的题材应该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如模仿动物叫声、风声、雨声,等等。如 “声音的探索”游戏,教师引导学生有节奏地唱出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将流水声、钟表声等歌曲化,让学生在欢乐的歌唱中强化对节奏的认知。 三是游戏拼接,巩固节奏感。节奏的变势,还可以利用游戏接龙等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进行。竞赛游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拼图游戏”,教师可结合人音版二年级上册课例《打花巴掌》,根据教学难点提炼出含有变势的节奏条,组织游戏活动。 三、参照直观情境,建构准确的音准意识 学生在演唱中,还需要自主构建准确的音准意识,掌握科学的吐字发音技巧,才能正确表达、传递歌曲情感和音乐内涵。而良好音准意识的有效构建,则有赖于敏锐的听力和内心听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音阶图谱展示、手势演变、示范弹唱、媒体录音等,在直观的情境中让学生揣摩、比照自己所发出的音阶音程,强化准确的音准意识。 一是借助柯尔文手势,形成高音感知能力。利用柯尔文手势图式化抽象为形象,使音高显示出来,能帮助学生形成高音感知能力;在柯尔文手势的引导及暗示下,学生能清晰地感知音级之间的关系及特殊的倾向性。如“我是小小指挥家” 活动,让学生当“指挥家”,用柯尔文手势单手指挥“练唱单音—双手合作构唱音程—加上节奏形成乐句”。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高感知能力。 二是借助韵母发声,巩固音准认知。歌唱中,把a、o、e、i、u等元音韵母清晰且轻松地发出来,更容易驾驭歌词,特别是遇到高音时,会大大降低“提不上去”的尴尬。若用韵母发声,学生不但熟悉,而且咬字清楚,更容易找到发声位置及共鸣腔体。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音准意识,而且还能让他们找到较为圆润的发声方法,有助于提高歌唱能力。除了用元音韵母比照音高练习音准外,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象声字或音标练习。例如, 在“小喇叭唱起来” 活动中,教师用钢琴弹奏,在让学生听辨音高的同时用“lu”发声,并用“lu”提高头声训练,用“o”营造口腔共鸣。又如,“韵母转起来”活动中,要求学生能保持音高、变换节奏,练唱韵母。 三是借助图形谱,强化音准意识。音乐图形谱更适用于节奏密集、音符较多的乐句。在歌唱中,可以将不同的音高用通俗易懂的图画或符号表现出来,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视觉要素,帮助学生在练习音准时降低难度,强化其音准意识。例如,人音版四年级上册合唱课例《愉快的梦》第二乐段的旋律渐强且明亮,没有任何音义,只有听觉上的感官刺激。针对该歌曲的最高音(la),教师可设计不同的亮色卡片作为学生练习音高的音准提示,将原来只靠听觉完成的音准教学,转化为视觉上的直观图示教学,将抽象变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视觉与听觉相辅相成,让不确定性有了指向性,让学生更容易体验到音高感和节奏感,降低了学习难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