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建设科技拓展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范文 | 张爱平 马熙玲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由于课程和活动是学校落实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所以如何建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成为学校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燕化附中)通过开发地域石化科技资源,建设科技拓展课程,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在科技课程和实践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之路,并将科技实践融入教育教学管理中,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立足科学素养发展,构建科技拓展课程 一是石化科技教育缘起。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引导学生将在理化生等学科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或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社会,才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和能力。北师大燕化附中地处石化科技卫星城——燕山,周边拥有丰富的石化科技资源。学校自2012年起,就深化落实课程改革要求,开启了以“石化科技班”“开放式石化科技综合实验室”等市级项目为主的科技课程建设和科技教育实践探索,并将石化科技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品牌来打造。 二是石化科技课程框架构思。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学校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理念,对开展多年的石化科技教育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重构。即结合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际教学情况,在课程结构和教学管理上重新进行了设计;按照跨学科、重实践的基本要求,逐步筛选、整合出高效的科技教育素材和资源;关注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差异,按照不同层级构建科技教育课程;通过多元化课程形态、多维度课程内容和规范化教学管理等,有效落实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开发地域石化资源,开展科技专题教育 一是开展校企合作。近年來,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北京化工研究院燕山分院、北京燕山威立雅水务公司等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教授、专家合作,结合高中学段理化生等学科的知识特点,围绕能源、材料和环境等主题,开发了几十个科技实践和动手实验项目,现已开设了多门科技类校本课程、社团课程等,并持续开展教学实践。同时,带领学生定期走进生产或研发的一线,开展科学考察和科技交流活动。 二是建设实践基地。校内外的科技实践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基本能力、创新品质和科学素养。学校大力建设专业科技活动场所,目前已建成了“开放式石化科技综合实验室”“白酒酿制与豆腐磨制基地”“机器人教室”等科技活动场所,各场所的各种设施配备齐全。学校还有多间理、化、生实验室供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另外,学校通过与多家合作单位协商,将其展厅、生产区、实验室等作为学校学生的校外实践基地。 三是开展专题教育。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求,学校依据“科技激发兴趣、科技启迪智慧、科技创造希望”的层级思路设置课程,按照“能源与资源”“环境与生态”“营养与健康”“智能与科技”的专题引领,开设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系列科技课程和社团课程,由学生自主选课后开展实践教学。同时,邀请来自中国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北京燕化关工委等组织的科技专家们定期走进校园,为学生作科技讲座;以组织各类科技比赛和成果展示为抓手,创新科技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开设的层级专题科技课程,既突出了拓展课程的趣味性、活动性、应用性和体验性,又关注了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选择性和自主性,已成为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规范科技课程管理,落实科学素养培养 一是成立运行组织。学校的科技教育由校长负责、副校长主抓,并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工作室,协调安排全校科技教育教学事宜。同时,学校的科技教育主要由理化生学科和技术学科的教师兼任,负责拓展科技课程的研发、教学和科技课程教学实践等工作。 二是按照课表开课。学校结合课程计划,按照石化科技拓展课和科技社团课的课时需求,在周二、周四下午,统一与国家课程一起排课,设置学期科技课程课表;创新工作室督促并协助教师进行课程筹备和学生管理,并在教学实践时安排专人进行课堂检查和记录。系统规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管理方式,确保了科技拓展课程的有序开展。 三是学生自主选课。开学第一周,学生可根据创新工作室制作的科技课程菜单和宣传海报,提前与授课教师或学长沟通交流,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校园选课平台,进行自由选课。一般,石化科技拓展课程每班30~35人,以理、化、生拓展实验为主;科技社团课程每班10~15人,以动手制作和科技实践为主。学生若有调课需求,可以在开学第一个月内提出纸面调课申请,进行课程调整。 四是管理课程实施。科技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主要由相关的学科教师负责。每门科技课程都要在开学之初,通过由创新工作室组织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筹备的审核,合格后方可开课。同时,期中、期末会对参加该课程学习的学生各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及反馈座谈。另外,创新工作室还专门制订了《科技实践教师工作记录手册》和《科技实践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作为师生每次课程前后记录教学过程和心得体会的载体,同时也作为学期末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评选的重要参考。 五是提升课程品质。学校的科技课程目前已基本达到了“三个保证”,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和质量保证。对于近年来成绩显著的化学拓展实验、生物科技、航模科技等课程,学校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教学内容,全力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另一方面借力社会资源,优化并提升科技课程的品质与质量,努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品牌课程,探索出一条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是提供师资保障。专题科技教育要求科技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因为他们需要依靠较强的科学教育观,帮助自己理解科技专题所涉猎的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及生活应用,然后才能将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索方法和创新精神传授给学生。一方面,学校主要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以专题科技教学实践为主战场,采取“经验交流、案例分享、教学练兵、问题研讨”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及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邀请相关专家“走进来”交流、指导,还不断提供机会让教师“走出去”,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开展交流对话、互动研讨活动。在多年的科技教育实践中,学校已形成了科技课程授课教师团队、科技实践指导教师团队、科技社团辅导教师团队、小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团队等,为开展专题科技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雄厚的师资保障。 四、创建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一是充实国家课程。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开设科技拓展课程,从而进一步强化国家课程的指导作用。如在设置化学拓展实验课程时,针对高一、高二国家课程的内容分别开设了不同的专题。只有科技拓展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和知识基础达到高度吻合,才能在情感领域和认知领域实现有机整合,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是采用多种教育形式。通过报告讲座,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科技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通过考察实践,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走向社会的空间,让学生在现实氛围中感受并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通过调查建言,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热爱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与人沟通、信息获取和处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专题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乐意开展科研活动。可见,多样化的科技教育形式,既能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三是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实施专题引领模式,即跨学科进行知识梳理,体现科技实践与知识学习的紧密关联,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认知;实施课赛结合模式,即将科技竞技比赛作为一次实战练兵,纳入相关课程的教学环节中,通过竞技督促并强化课程教学;实施分段衔接模式,即将同一主题下不同难度要求的任务与国家课程的相关要求关联起来,既夯实了学科基础,又不刻意增加难度,使教学有序进行;实施多导师培养模式,即开展多导师联合培养,如课题研究采取“实验”和“学科”双导师指导,协作完成人才的培养。 四是开展多元课程评价。学生的課堂表现、实验和动手操作计划、过程记录、方案优化、课程成果展示等,都可以作为考核、评价科技课程实施的素材。同时,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的过程及学生参与的各类公益交流活动,都可以计入并直接影响科技课程的评价结果。另外,学校已结合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的填写要求,开发出了有关科技课程考核、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填写的校本策略。 五是营造良好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在促进科研课题研究、激励教师成果转化、促进学生成果形成、参与会议交流等方面,都有亮点呈现,并在校内逐渐形成了明确分工、有序操作、协同发展的科技教育管理平台。目前,学校的科技教育受到本地区师生及家长的广泛认可,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特色亮点。 总之,丰富多彩的科技专题课程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发展的基石。学校将坚持多渠道开展科技专题教育,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责任编辑 张慧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