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儿童立场的立德树人实践
范文

    俞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更好地达成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成为教育界同仁孜孜不倦地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此,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深度阐释“儿童立场”这一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在校内外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于儿童立场的解读

    1.观点误区

    教育者对“儿童立场”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对于儿童立场的本质意义还存在着误解。

    常见的一种误解是教师把自己对儿童的主观认识作为儿童的认识,“以我为本”,用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儿童的未来,甚至以一种“好学生”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儿童,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这实质上是“伪儿童立场”,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儿童立场。这些教师虽然很有责任心和爱心,但缺失了“童心”。他们把自认为最好、最正确的给予了儿童,却从未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所需。所谓“教师的童心”并不是要让教师拥有孩童般的心态和稚气,而是指教师需要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再现儿童的本质。也就是说,教师要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更好地发现儿童的个性特长,具有读懂儿童的探索心、尊重儿童的关爱心、发展儿童的事业心,坚持有教无类,尊重差异。

    此外,有一种误区是适得其反的儿童立场,即一味地认为儿童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是对的。实际上,当教师把儿童作为一个概念来理解时,那么儿童就值得欣赏和赞美,但并不代表每个儿童的观点、体验都是正确的。因为儿童根据体验作出的判断也会出现错误,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儿童的引路人。如果只是为了尊重儿童,一味地顺从儿童,就会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起到反作用,这就是适得其反的儿童立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这是关注儿童、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然而有的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结果,带有很大的功利性、目的性,其实这只是一种“成人立场”,而非儿童立场。鉴于此,教育者急需突破误区,正视儿童立场。

    2.儿童立场的再认识

    作为教育工作者,每个人对儿童这个概念都有自己的理解。何为儿童?笔者认为,儿童是一群具有独特生命价值的人,需要成人的关怀、呵护,更需要成人的尊重和认可。既然教育是围绕儿童展开和进行的,那就应该从儿童立场出发,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教育者只有蹲下身来,才会发现儿童真实的世界。无忌的童言,对于教师来说,可能就是一种久寻未获的教育真谛。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儿童也是成人的老师。儿童的行为看似随性、无目的,但通过仔细捕捉,不难发现儿童在随性中蕴含着无限性,在无拘无束中执着地探索。那么,何谓好儿童?对于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但笔者认为,只要充满本真的灵动、散发出本性的光芒、保持了生命本色的儿童都是好儿童。

    儿童这个年龄段是有独特的生命价值的,有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和对事物的判断方式,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欣赏。所以,教师在跟儿童对话交流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体验,要善于发现儿童的优点,善于让儿童展示童心,这才是“儿童立场的教育”。

    二、儿童立场与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十九大报告都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性在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品质和业务水平,以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力量。总的来说,教师应热爱学生、热爱教学事业,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如今,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下,教师更应重视“立德”——立教师之德、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德、立作为教育主体之德。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向是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执教、以德上岗,即以德立教。儿童立场与立德树人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只有基于儿童立场出发,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只有落实好立德树人,以德为本,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只有从儿童立场出发,才能真正落实“教育为了儿童发展”的教育法则。

    三、儿童立场理念在校外教育的实践

    “教育的儿童立场”和“儿童立场的教育”有些不同,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教育的儿童立场”是一种价值观念,其关键词是“尊重”,充分尊重兒童的自然天成、无拘无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儿童立场的教育”是一种行为方式,是以尊重为基石的理解、融合与接纳,它体现在课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行为的引导等方面。

    随着苏州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苏州”学生来到苏州的学校学习。如何让这些学生更快地融入苏州,持有吴文化底蕴,涵养苏州文化的精神,是需要苏州教育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为此,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了吴文化公益课程。这门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家长们的欢迎。渐渐地,学生们已不满足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把研究的触角伸到了教材以外:“狮子林用英语怎说?”“唱评弹一定要用琵琶弹奏吗?”“那些五颜六色的木刻年画是怎么用木板印出的?”……鉴于此,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小主持广播站开设了“吴文化100问”栏目,专门收集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并有问必答。等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再组织教师对其进行归纳分类,将这些问题作为国粹公益教材进行适当扩充。于是,《惠华老师讲故事》《苏州园林我会唱》《跟着绘本游苏州》等关于姑苏吴文化内容的校外公益课程体系应运而生。

    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就教育而言,笔者认为课程应基于儿童,教师应亲近儿童,管理应围绕儿童,如此才能帮助儿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心理感受,鼓励他们不断进步,达到人生可以成长的高度,并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教师除了要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以外,还要一切从儿童的世界出发,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 ?张慧籽)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