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研究 |
范文 | 张爽 [摘 要] 友善品德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道德发展脉络中的传统美德之一。友善品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必须遵守的日常道德准则。培育大学生的友善品德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将友善品德转化为友善行为的内化过程。 [关 键 词] 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208-02 友善是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伦理道德之一,是历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伦理建设个人层面的凝练。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主体力量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使命。当前,社会转型期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对高校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不仅契合当前我国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发展规律,而且随着大学生友善品德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断深入,更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助推社会整体精神风貌的良性提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和引导下,增强大学生友善意识,树立正确的友善观念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的前沿群体,但由于受到大学生心智发展状况、道德认知水平等多种阶段性特征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友善品德缺失的现象十分严峻,高校友善品德培育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环境也不容乐观,我们要对这些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有利于我们今后有针对性、系统性地推进友善品德培育工作。 (一)大学生友善品德意识薄弱 自“友善”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以来,社会已经广泛达成了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友善品德培育的基本共识,但是当下多数大学生对友善品德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友善品德的重要性认识水平不高,友善品德培育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友善品德多体现在大学生的行为和人际交往的构建过程中,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友善品德培育的责任与义务的漠视。 虽然大学生友善品德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整体发展趋势,但随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在大学校园中交锋,对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道德认知水平不够完善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冲击,并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调查研究表明,不论是对自身的友善、对他人的友善、对自然的友善还是对友善行为的践行都表现出友善品德的缺失。部分大学生在践行友善的过程中多是以目的性和功利性为出发点,忽视了友善和宽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道德准则,忽视了友善品德作为社会润滑剂的作用,其在构建稳定的、可靠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形成坚定的友善意志与信念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可推动社会整体友善的良性提升。 (二)高校友善教育实效性不足 高校对大学生群体友善品德培育的内容、形式严重落后于当前的发展需要,从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角度看,部分高校对友善品德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大学生很少或基本没有在课程中接受有关友善品德的教育,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以友善品德培育为主的德育选修课,部分学校只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过程中,才涉及关于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内容。这些都反映出高校在友善品德培育的过程中内容落后、形式单一、教育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 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课程,但并不能涵盖友善品德培育的全部内容,并非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生友善教学,不能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友善品德。目前,作为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多数高校偏重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将友善品德的培育落实到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中实施,没有一整套系统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无法纳入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范围之中,导致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缺少制度保障,流于形式或被边缘化。同时,高校对大学生友善品德的培育与社会教育脱节,无法充分发掘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没有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部分教育者对于在社会活动中践行友善行为抱有抵制心理,不利于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结合和发展。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友善品德教育呈现方式简化、内容空洞的特征,流于形式而空喊口号,无法引起受教育者群体的共鸣,从而影响教育效果,最终造成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出现友善品德缺失、人际关系淡漠等现象。 (三)家庭对友善品德培育的忽视 家庭是连接和维系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载体。友善品德是在家庭环境和父母言传身教的最初认识和实践体验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家庭成员的组合不同、综合素质不同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友善品德的情感认知、践行方式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这就导致家长在教养方式和态度上会有过分溺爱甚至是默许孩子过分行为的举动。许多家长的行为极易导致孩子形成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感恩之心淡漠等不良品行,最终表现出对待他人不够友善、冷漠、责任感缺失等不良后果。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以严苛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孩子,由于孩子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道德认知水平不够完善等因素影响,這种过于严格的家庭教育方式极易使孩子的心理产生扭曲和叛逆,甚至会仇视社会并最终走向极端。 家庭成员自身的友善品德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一些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唯利性等不良因素影响,个人品德在社会不良习惯的盲目引导下,对社会现象的认知缺乏正确和理性判断,将唯利主义视为社会普遍发展的趋势,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并将这些观念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传授于子女,对其性格品行的形成产生了持久深远的负面影响。 (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相对闭塞的大环境逐渐变成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因此,社会环境的好坏对人们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带来迅速进步的同时,其自身所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也对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我们处于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友善品德不免会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在市场经济逐利性和竞争性的引导下,出现了助人反被诬陷、恶意“碰瓷”、老实人吃亏等不友善行为,这样的现象频发导致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为求自保而选择旁观,社会的道德约束力逐渐下降,反而更加助长了不良习气的恶性循环,也不断削弱了以友善、仁爱等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根基。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微博、微信、博客等为主的新媒介不断涌现。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交汇融合为大学生提供了接受新闻和新鲜事物的巨大平台。一些无良的媒介公知为获取社会关注,不惜利用大学生群体心智尚未成熟和思想状况不够稳定等阶段性特征,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意识渗透,对大学生在友善品德的践行上产生误导,使大学生在面对友善品德的价值选择时有所顾虑而不知所措。 二、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对策探寻 大学生友善品德的培育需要根据大学生友善品德存在的问题及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针对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存在的问题,不论是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倡导社会环境的熏陶还是发挥自律自教的主观能动性,我们都应统筹协调,发挥强大的合力,提高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一)发挥高校的主导性作用 高校不但是大学生接受和汲取知识的聚集地,同时还是各种思想相互融合交锋的场所。从学生的成长经历审视,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友善品德和观念塑造和形成的关键期。高校通过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相关选修课、素质课等课程进行系统的理论引导,有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友善品德。 (二)发挥家庭环境的熏陶作用 任何教育的起点都初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则是孩子道德观念教育的启蒙者。家庭教育对孩子品德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和隐形化的长远作用。家庭教育不仅是教会孩子讲文明话、行文明礼、做文明事的基础性教育,还要注重优良家风家教的建设,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此外,还要始终强调家庭成员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方式、行动教育引导孩子,使之逐渐增强认知友善问题的能力,激发道德能量,养成崇德向善的行为习惯。 (三)发挥自律自教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大学生友善品德的培育过程中,高校的主导性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教育都可以归类为外部因素。友善作为道德范畴中的一种,它的发生除了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个体内心的情感更为重要。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友善资源应该在新时期被充分挖掘,但也要立足当前时代发展的新特征,社会发展赋予了友善品德丰富的时代内涵,使友善品德这一传统美德焕发出了新光辉。在端正对友善品德的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自觉地把友善行为纳入日常生活准则中,养成友善的习惯,和谐、融洽地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等的交往关系,在践履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与强化友善品德认知,坚定友善信念,把他教他律转化为自律自教主观能动行为。 参考文献: [1]王翠花.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4(5):10-15. [2]马汝伟.友善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美德[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79-80. [3]叶玮光、侯玉环.试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情理并融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9):103-106. [4]张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友善观[J]学术探索,2016(4):7-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