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范文

    李姣

    [摘 要] 阐述了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社区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提高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能力与实效,加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激励制度建设,加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外部环境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36-02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的一种常态。近年来,大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社区,积极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它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素质、发挥文化知识优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对社区日常管理建设、文化氛围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志愿者社区服务在活动的组织、开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社区志愿服务机制,特提出以下几點思考。

    一、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一)志愿服务活动范围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

    首先,由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基本局限于学校周边社区,活动辐射面比较窄,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没有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大环境、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机会。其次,志愿工作大多停留于最基本的服务性工作上,例如打扫卫生、陪同老人聊天散步,提供技术性服务和进行科普宣传的较少,志愿者很难在活动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实现自我价值。社区服务内容较单一,服务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形式单调、乏味,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之后,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直接影响到其参与活动的热情,活动质量也随即下降,甚至开始出现志愿者流失的现象。另外,由于长期基于这样的服务内容和形式,社区大多数居民已经形成成见,反而认为大学生的到来是一种麻烦,期望值也逐渐降低。低端的服务层次及由此带来的学生、社区双方情绪的不良互动,无疑制约着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

    (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持久性和实效性不强

    各大学生志愿组织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有的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仅仅是在一些重大纪念日或节日,甚至有的只是为了完成一次学校的任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不能很好地切合社区居民的实际服务需求,社区志愿服务出现“一阵风”的现象,连续性较差,工作缺少持久性。另外,社区志愿服务不够注重实效性,每次服务内容基本一致,活动形式过于简单,缺乏教育内涵,没有结合专业特长,锻炼实践能力,无法体现一个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能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不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给社区方面带来不好的印象。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创新精神,有的组织不能持续建立起自己相对固定的服务基地;有的组织建立起了一个或多个服务基地,却使这些服务基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结果名存实亡。学生志愿者个体性与志愿情况之间的矛盾、不同形式的服务活动与志愿情况之间的矛盾、志愿者的能力与培养之间的矛盾和团体性活动与持续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不强。

    (三)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动力不足,缺乏激励体制

    合理的管理、激励机制是调动志愿者行动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虽然有的学校有志愿者评选活动,但学生对“优秀青年志愿者”这样的称号并不重视,而青年志愿者的本身存在也是被人忽视的一个团体。志愿活动与奖学金、志愿活动与就业、优秀学生干部的选拔、学生入党推荐等不挂钩,学校对志愿者行为的鼓励和志愿者文化的培育措施不到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权利与义务不明朗,这些都是学生缺乏社区志愿服务动力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各高校管理机制不完善,志愿组织大都挂靠在校团委、校学生会之下,造成资金流动严重缓慢,志愿活动的资金支持严重缺乏,也是志愿工作不能完美开展的原因之一。

    (四)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不够,缺少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由于宣传范围不够广泛、宣传力度不够大,社区居民对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了解还很缺乏,校园内外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行动尚未能够达成一致的认识,在实际当中还存在许多不理解、不支持和不认可的声音。此外,社会对志愿者行动的报导、宣传少之又少,一方面,没有给志愿者带来认可,另一方面,让社区居民对志愿行动无从了解,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进入社区的志愿工作。

    二、提升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水平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能力与实效

    首先,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能力和精神,使之与志愿服务的要求相适应。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开展日常志愿活动的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性别、专业和年级不定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岗前能力培训,着重培养志愿者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无私的敬业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不同的社会实际情况。

    其次,针对志愿者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开展富有成效、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具有特色的志愿者队伍,并且不断开展具有服务功能的项目和活动;以社会需求为立足点,进行项目的选项立项,建设特色项目,打造品牌活动。如此,不仅能够丰富和深化社区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能够极大地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增强服务的社会效益,从而达到学生、群众双赢的效果。

    (二)改进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与激励制度

    志愿者服务是一种无偿的、无私的奉献,但这并不是说对志愿服务者不应该有任何回报。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必须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志愿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服务中感到快乐,对踏踏实实参加志愿服务、卓有成效的个人和集体要及时表彰。

    例如,高校和社区可每年、每学期进行一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考核、评比,引导优秀大学生参加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为志愿活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不是为了物质激励,但是,社会给予的精神激励、荣誉激励能够使志愿者感受到奉献社会的满足感、参与社会的学习机会以及一种被人需要的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因此,适当地表彰对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不但具有非常大的激励效应,而且是社会对志愿服务行动的一种肯定。

    (三)加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外部环境建设

    社区服务的外部环境建设为开展活动提供条件保障,因而加强服务的外部环境建设对完善社区服务机制相当重要。一方面,学校应把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不仅要把大学生的社区服务工作当作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课外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来看待,而且要把它视为树立学校社会形象、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的宝贵契机,统筹协调,从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各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而不是把鼓励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纸张上。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社区加强沟通联系,建立良性互動,共建志愿文化,架起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的桥梁。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与社区管理部门开展文艺汇演、体育竞赛、安全、消防、饮食、运动、健康等各类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深入融合,丰富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层次,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孙健.我国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2]夏辛萍,胡莹.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及其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8(3).

    [3]王静.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09(1).

    [4]贺红霞.关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几点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

    [5]庞波,王广飞.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与社区文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6]罗峰.社区志愿活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6(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