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家庭教育对儿童行为养成的影响因素 |
范文 | 王雪芹 [摘 要]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起点,也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来的是对家庭的延续。父母的言行举止将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终身的。基于此,重点阐述家庭教育對儿童行为养成的影响因素。 [关 键 词] 家庭教育;儿童行为养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01-01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潜能,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可以帮助孩子更加顺利地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环境,因此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种根本性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行为养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通过社会学相关研究表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家庭系统作为支撑。这个系统的关键内容就是和谐的夫妻关系。家庭和谐与否对儿童的道德行为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部分家庭中夫妻关系非常恶劣,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相互辱骂,甚至是大打出手。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得到家庭的关爱,身心发育也会受到重要影响。另外,父母的这种处事行为,将会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因为很小的一件事对别人不尊重,甚至是辱骂动手[1]。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一种是过于溺爱孩子,另外一种是过分苛责。第一种情况主要是父母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行为无限包容,同时不让孩子承担任何责任。孩子在犯错的时候父母没有及时制止,其实是对孩子犯错的一种纵容,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将会更加肆意妄为,最终酿成大错。另外一种就是受到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过分苛责,一旦孩子犯下错误,不能及时进行引导,而是认为孩子丢了自己的脸面,将其贬低得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孩子将会和父母产生对立的情绪,无法进行沟通,亲子关系也将变得非常恶劣,最终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父母的思想观念 家庭教育本身是一种隐性教育,父母的思想观念也会通过父母的行为表现出来,从而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形成影响。教育观念是父母观念的重要内容,目前社会中大部分家长存在重视智力教学,轻视品德教学的情况。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过于注重学习,影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受到的是一种畸形影响,导致孩子的人格不健全。 二、家庭教育促进儿童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同时还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夫妻关系和谐稳定可以有力支撑家庭系统,更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的重要催化剂。通过数据显示,离婚家庭儿童的不良行为发生率远远高于和睦家庭,遇事更加冲动。因此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相互包容理解,多为孩子的成长考虑,促使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要纠正孩子唯命是从和唯吾独尊的心态。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同时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需要家长引导。父母应该积极与孩子沟通,对好的方面要鼓励,对不好的方面要积极引导,从而引导孩子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2]。 (二)父母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修养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参照物,儿童和父母在相处时,孩子会自然地学习到父母的言行。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出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观察学习是孩子主要的学习方式,这种模仿也是儿童这种年龄阶段特有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家长,并不是以自身的经验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而应该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孩子,用自身的道德素质对孩子的成长形成重要的引导。 (三)通过行为训练,培养儿童自我教育 单纯依靠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还需要对儿童进行道德强化训练,从而加强孩子的自我教育意识。在日常教育中,父母可以积极为孩子创造情景,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训练,比如扔垃圾,收拾餐具、玩具等。生活中遇到的小事其实都是进行良好教育的课题,父母应该善于利用和发现,促使孩子不断形成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有效促进孩子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家庭氛围、教育观念以及日常言行习惯上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从而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罗茜,范锁哲.家庭教育与儿童道德行为养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69-72. [2]刘文雯,郑晓边,刘勤学.家庭教育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调查报告[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10):887-88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