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当代大学生敬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培养策略 |
范文 | 陈昕 [摘 要] 就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现状进行科学归因,并提出对应的实施策略,以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为大学生的就业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 键 词]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问题分析;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294-01 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生存和事业发展的价值需要,更是振兴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中国的战略需要。当下的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敬业价值观念淡薄,从业能力和事业责任心严重缺失。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教育培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归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为大学生的就业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代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劳动意识,劳动能力极差 受经济条件、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整理内务、承担家务的习惯非常差,不少学生几乎不会做家务、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甚至自己的內衣都懒得洗涤。大学生宿舍卫生比较差,很大程度就是学生没有整理卫生的习惯,劳动能力低下。虽然家长和学校强制学生进行适当的劳动,但是他们也是应付完事,主动整理内务的极少。 (二)不劳而获意识明显 不少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和教育问题,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调查发现,真正希望从基层普通劳动者做起的大学生占比在5%,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脑力劳动者高人一等。而事实清醒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真正成为高层的管理人员绝大部分都是从基层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的。 (三)浪费生活资源,奢华生活思想泛滥 当代大学生乱扔垃圾和浪费食物现象极为严重,好多学生不愿意在食堂吃饭,喜欢叫外卖,甚至住宾馆,连整理内务和洗刷餐具都不愿做。这些行为严重伤害了其他劳动者,无端浪费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给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费带来严重危害,也给自己将来的生活埋下了不利的种子。 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缺失的原因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缺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家长、老师和学生认为分数至上。因此,高校教育误入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怪圈,强化了学生的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正是高校缺失了传统美德和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劳动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培养严重滞后,进而导致大学生劳动观和敬业价值观严重缺失的严重后果。同时,高校教学管理缺位也是造成学生敬业观缺失的重要原因。高校的经费开支巨大,而在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上的经费投入却相对不足,加之在相关课程的考核评价上没有设置这样的考评细则,对传统美德和劳动教育没有建立问责机制,导致高校敬业教育严重缺位。 (二)家庭教育引导的越位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严重越位,超越了教育规律和生存法则,过度溺爱娇惯自己的孩子,剥夺了孩子劳动锻炼的机会,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受计划生育政策和家庭经济的影响,家长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导致孩子劳动意识和自理能力严重缺失,生存能力极其低下,加剧劳动观缺失。 (三)社会引导的偏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在高校依然深受欢迎。受这种思想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思想共识,导致大学生敬业价值观教育偏离。市场经济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和人们心理失衡,拜金、享乐等生活方式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不少学生成为拜金主义者,而就业形势的恶化也会导致学生走上极端,成为功利主义者,唯金钱、利益和地位为人生追求,导致劳动观和敬业价值观不断淡化。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教育策略 (一)立足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敬业价值观教育 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作用巨大,影响深远。高校大学生的敬业教育需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阵地宣传、网络学习、活动展示、专题论坛等活动,弘扬中国传统的勤劳节俭美德,引领学生形成勤劳致富、敬业爱岗的传统美德,用浓郁的人文舆论熏陶引领大学生,坚决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并有力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敬业思想,形成教育合力。 (二)立足课程教学,促进敬业价值观教育 一是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教育,将敬业价值观教育有机渗透在“思法课”教学中,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素养。二是借助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专题教育。高校教师需要身体力行做好榜样示范,要立足课程教学主阵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强化敬业观念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学习的所有环节,引领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的敬业价值修养。 (三)立足社会实践引进敬业价值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认清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掌握我国近40年的发展成就,认清社会对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向,理解和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进而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侵害。同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借力社会优质资源,拓展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渠道,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和生存的艰辛,培养学生“劳动最光荣”的荣辱观,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便利条件,使敬业价值观教育更加形象具体。 参考文献: [1]季爱民,蔡欢.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下的大学生劳动观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 [2]杨业华,于雨睛.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教育研究,2015(2):82-86.◎编辑 武慧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