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路径研究 |
范文 | 王静 王延博 [摘? ? ? ? ? ?要]?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障。新时代坚持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对高校进行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分析“四有”好老师的重要意义,将“四有”好老师标准与儒家“人生四事”进行对照,探寻“四有”好老师的传统文化根源,从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以“四有”好老师为基础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关? ? 键? ?词]?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四有”好老师;职业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76-02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变革,教师违反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群体的道德形象也曾一度受到质疑。长期以来,高校对教师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知识和技能上,而缺少人文、师德、伦理、文化方面的提升。“知识—技能”单一导向的培养模式日渐显现出局限性。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专业培训并没有显著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课堂上依然存在老套路教学、老方法施教的情况,甚至一度出现教师在课堂上违反师德、师风的现象。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呈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经验。及时、有效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師德建设的经验,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赋能,是当前高校“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之一。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崇德、尚德,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终身发展意识,深挖传统文化中的师德内涵,为促进教师道德发展与终身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 二、“四有”好老师标准的传统文化溯源 (一)“四有”好老师标准的儒家文化探源 “四有”好老师标准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优良传统,并与儒家文化中的“人生四事”同路同归。《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出培养品德高尚的圣贤君子,要遵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路径,这是孔子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 分析“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不难看出它与“人生四事”一脉相承:“有理想信念”属于“道”的范畴,关注教师的信仰确立;“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属于“德”的范畴,关注教师的师德发展;“有扎实学识”属于“术”的范畴,关注是教师的职业技能。道、德与术的三重关注,也是一个真正德行高尚的贤者、仁师所应具备的三方面素养。 (二)人生四事与“四有”好老师标准的对照 1.志于道与有理想信念 志于道,即一个人所追求的人生大道,孔子认为人生的首要之事在于立志,志于道即追求大道、大知。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师德,为人师者必“教人以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乃教师首任,在传统社会,传道即教师向学生传授儒学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传道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青年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据于德与有道德情操 据于德,即是要以道德为根据,道德是立身之本。如果说“志于道”是高校青年教师所应追求的理想信念,“据于德”则是高校青年教师从教、施教的底线和准则。自古以来,教师具有为国家培养品德高尚的可用人才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两大基本职责。不论是为国家培养可用之人,还是移风易俗、推动社会进步,教师都必须品德高尚,才能贯彻“以德教民”的儒家德治思想。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情操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行为塑造具有示范作用,作为学生道德修养的境界,好老师必然要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升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3.游于艺与有扎实学识 “艺”指“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游有遨游之意。圣贤君子在“六艺”中广泛遨游,并回归到“志于道”,可以说“艺”是“道”的载体和通道,是贤者圣人“得道”的路径。将一生的理想信念与追求的知识、技能相结合,达到实现理想、寻找人生真谛的真境界。知识、技能是根本基础,即教师自身的教书技艺。教师自身在施教过程中以仁、德为纲领,为理想,以“六艺”为基本,做到自身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依于仁与有仁爱人心 “依”,凭借某物;“仁”,德发乎外用,以恻爱之心应事接物。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基础,在师德建设中,“仁爱之心”乃师德之核心,体现为教师对教师事业的热爱、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仁”乃“五常”之首,是中华民族最高的道德精神,依于仁也不妨称为依于“五常”,即教师从教还需要依于“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 “五常”的伦理观体现在传统师德文化中,即依于义,教师从教应合乎义理、道义,为人师表,身正为范;依于礼,教师从教应遵守礼仪,完善自身的礼仪修养,同时要遵守教师规范和制度;依于智,教师从教应努力提高自身学识与职业技能,不断增长个人智慧,学高为师;依于信,人无信不立,唯有以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厚待,教师不论是执教、施教、科研等,都要信守诚信,守住底线。 三、基于“人生四事”构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路径 (一)志于道——树立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 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有没有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关系到青年教师能否在施教、执教中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因此,习总书记将“有理想信念”作为“四有好老师”的首要标准。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应坚持人才培养的“两个立足”:即立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立足培养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集体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基本需求。因此,教师要志存高远,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教育信念,静心从教,在从教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其次,青年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用好课堂主渠道和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教师应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据于德—坚持师德师风的第一标准 1.强化中华美德为基础的师德观 师德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校进行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牢牢把握住师德、师风这个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德性,谓性至诚者也”,树人必先立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应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引导教师构建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的师德观,做具有“君子品格”的教师。 2.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高校要着力在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全面强化师德教育,培育师德养成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培育体系,加强教师道德伦理和道德准则的教育和培育,引导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形成对教师职业伦理规范和准则的认同感。通过定期评选师德标兵和典型,挖掘校内师德楷模,身边人讲述身边事,共同品悟师德力量,推进师德建设,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激发教育热情,在这种愿景下自觉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保持一致,既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又促进学校发展。在学生群体中,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游于艺—推进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教育管理改革 1.以师能建设赋能教师队伍发展 师能,即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要素。青年教师由于经验、实践等方面不足的因素,在执教能力上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通过开展教师教育不斷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分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组织高质量培训,构建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教师终身学习,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紧密依托职业发展规律,抓好职业成长的快速发展期和关键期,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强化职业能力的系统性培训,促进师德与师能齐抓共进。 2.师德建设与师能建设的辩证关系 要注重师能建设和师德建设同行同向,齐抓共进,不可偏废。防止只抓师能提高,重业务轻伦理,忽视师德建设;或者只注重师德建设,而放松了师能建设,不重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高校只有培育师德高尚、师能高强的教师,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为学生所认可。师德与师能良性互动的建设体系,应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的要求,进行动态调整,并在制度、机制的构建和运作中实现平衡。 (四)依于仁——构建以人为本的“生师校”三重关系 笔者在前文探讨了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传统文化是师德建设的重要滋养,传统文化师德观为新时代师德建设指出了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师德观的一方面是“以人为本”。儒家观点认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必须是一个热爱他人、理解他人的人,是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以教师的终身发展为本。学校要关心师生共同发展,及时抓住发展机遇,为师生发展服务。 涵养师德就要树立“尊师”信念,培养教师的“尊师、敬行”,引导教师尊重教育主业,感恩学校、关爱学生,关心学校发展。处理好与学生、同事、学校的关系,建立起和谐温馨的班级、院部、教研室、学校,进而实现“生师校”和谐发展,同步前进。在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应注意到教师也同样面临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甚至教师职业中出现的利益诱惑。教师队伍建设应回归质朴,在塑造教师的君子人格同时,规划合乎人性和常理的道德实践路线。 总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贵在知行合一。提升高校教师道德素养,需要加强实践养成,引导高校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日常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落实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 参考文献: [1]刘晓哲,李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新年教育[N].山西日报,2016-11-15. [2]王朔.促进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实践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8). ◎编辑 李 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