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大学生生态创业素质的研究① |
范文 | 孙小进,李刚成 [摘 要] 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国家方面鼓励学生创新性发展与创业,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创业兴趣逐渐增高,最近几年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但就其总体水平发展而言,大学生的生态创业素质仍旧不足,这对其创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在“十九大”“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促进大学生生态创业素质培育得到了更广范围的关注,而且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差别明显,导致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生态创业素质参差不齐。针对长沙大学生生态创业素质情况、创业过程中的问题、长沙大学生生态创业素质的培养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希望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提出一定的见解。 [关 键 词] 生态文明理念;大学生;生态创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9-0053-03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例如,水、土、大气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固体污染物增多,土壤荒漠化加剧,森林植被覆盖率大幅降低等。生态危机的出现与加剧不仅对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且也对我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 生态创业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下我国推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背景下,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学生生态创业素质实质上分析就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对创业行为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获得一定的成就,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说是指引学生取得成就的重要理论。我国的大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态创业素质方面有着一定的缺陷,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成为我们当下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对长沙地区的大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生态创业素质培养,是推动当地经济方面发展的一个根本性举措,在此前提之上,应当全面掌握生态创业素质的主要内容,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 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一个刚刚出现的词汇,而是在长期的发展中,蕴含在我国古老文明中的智慧结晶,生态文明素质是道德素质的内容之一,也体现了精神层面的涵养,是从精神层面构建的、根植于人心的一种素养,无需他人提醒而自觉进行约束的自我素质。无论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的发展中,生态文明理念都贯穿始终。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生态文明理念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復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利益;从技术的层面进行分析,关系到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的价值实现等多个方面。而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必须具有这种生态文明理念,也就是被称之为“生态创业”。在这种创业模式下,不仅是单方面地关注自身利益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考虑到了生态文明方面的发展,将经济与生态挂钩,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被广大人民接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植入该理念,也为可持续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1]。 二、简析学生生态创业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首先是生态创业动机,创业的动机是大学生为了追求毕业之后的工作稳定,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赢得更大的利益追求,但是创业者必须兼顾道德标准,尊崇法律制约,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必须肩负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重任务[2]。在“十九大”中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生态理论学角度出发,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文明建设及创业动机,必须包含一定的公益性,承接一定的道德责任。大学生创业者应当具备良好的生态思想素质,将自己的生态创业动机进行深入分析,端正创业态度,树立正确而科学合理的生态伦理观念,树立健康的创业意识,在创业过程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节俭、保护自然的创业观念,促进我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创业的目标。只有让自己的创业动机摆正,才能够从源头上杜绝不良创业行为的出现,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的平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生态身心素养,生态身心素质是基础,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创业的过程往往存在着较多困难,充满艰辛和坎坷,只有保重身体,将身体锻炼好,保持健康,才能够提供较硬的“硬件”支持,使创业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而心理素质更为重要,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心态是一个良好的调控机制。良好健康的心态,能够积极地应对挫折,面对挑战,从而把握机遇,赢得成功,消极的心态会导致创业半途而废,最后无法达到创业目标,可见心理因素对生态创业也是很重要的。 再次是生态文化素养,生态文化素养其实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这是有关生态文明的一种文化,具有生态意义。从狭义上理解生态文化,实际上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在哲学方面、社会伦理方面、生态经济方面等。大到衣食住行,也渗透了生态文化,是人类长远生存、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一种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更加敬畏自然,能够得到良好的创业效果。创业者要有生态文化素养的精神,也就是所谓的生态道德,创业者必须尊重生态伦理观念,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另外,要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培养新员工的生态意识,周围的人也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有道是“以仁为己任,任重而道远”,进行生态创业活动,遵守生态道德,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必须以自己为榜样,为广大的创业者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更广范围的生态创业引导[3]。 最后还包含生态科学技术,生态科技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基础上的现代科学技术观念,利用科学技术来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支持,在“十九大”中,多次指出生态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利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创新研发结果,来创设健康的生态就业观念,在这些观念的支持下,促进我国健康经济模式的不断稳固。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基础与保障作用。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它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也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当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与本国的人力资源开发、经济振兴事业联系在一起,在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的同时特别加强生态创业素质培养。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生态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创业素质,是中国应对全球环境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生态创业素质的对策 (一)生态文化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在教育领域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要求下,西方创业教育日益盛行,从开始创业创新教育是起源于美国的,在美国开设了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随后,便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到近期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该理念引进我国之后,最初应用于经济领域,到现在已经普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比如创新教育已经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培养更具有创造性、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使创业教育由阶段性变成了终身性质的教育,创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贯穿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行为,其重要性慢慢普及,又拥有了全民性。在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入了新的发展观念,实现了本土化转变,由原始的经济领域的创业教育逐步融入了生态元素,生态文明建设观念逐步与創业教育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为经济领域的稳固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另一条创新途径。 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联系也十分密切,创业文化是随着创业的兴起与发展逐步慢行开来,现在创业教育又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推行,形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又一热点,是文化学科和管理学科相互交叉的必然产物。人们普遍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与其创造成果都贯穿着文化气息。对当代大学文化环境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大学校园逐步将文学性和经济性相结合,不仅是培养人才的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成为校园教育的又一目的。校园中的文化环境主要是由人文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组成,而从现当代校园文化环境的变化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融入教育中,目前将生态文化和创业文化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大学中开设了许多与生态学相关的课堂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等课程,这些文化的传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改变了较为单一的文化现象,使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接触生态就业观念,这对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创业环境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对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人生价值也有着强大的助推作用[4]。 (二)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共同推进,助力大学生生态创业素质培育 1.针对外在因素进行分析 (1)应当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创业知识体系,社会层面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当予以其创业意识的培养,对其进行经验支持、智力支持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这就要求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还应当兼顾社会效益,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一定的岗位与发展机会,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大学生的生态创业提供辅助,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历高低,录取人才时也要关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就需要企业改变自身的人才录取观念。(2)应当以健康的、积极的社会环境为其做好准备。一般来说,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会受到舆论的阻碍,会导致其丧失正确的定位,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所以社会层面必须对此进行针对性的缓解,提高学生的生态性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其发展,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企业价值观。(3)学校方面应当改变自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教育观念,顺应当下教育领域的改革潮流,加强对素质人才的培养,结合时代的精神和时代发展潮流,定位学生发展的新型生态创业目标,严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地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性,以多种活动推动学生自我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有所创新、有所改变,高校之间应当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整合教育资源,借鉴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短处,为创新创业学生的培养进行广泛的交流,打破传统教学方案和课堂模式,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5]。 2.从内在主观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1)要做出准确的定位。大学生在面临当下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下,应当充分分析周围的客观环境,并且客观地、全面地对自身有所了解,进行较为公正的定位,以准确的定位来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效果,选择创业方向,应当与自我定位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定位不当则在创业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志力不够、资金不够等多方面先天性匮乏。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身的元认知能力进行培养,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设置一定的生态就业目标,不断努力。(2)应当培养自身的生态创业创新意识,加强自身的意志力。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学校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主体性,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以新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学习,从而发现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在选择创业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争取赢在起跑线上[6]。(3)学生对外在环境问题的处理。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自身人脉圈的扩展,以及对外部环境的充分把握,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1+1>2的效果创设。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通过灵活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运用。面对外部环境,应当保持警惕,及时发现所存在的机遇,当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挑战性,从而为发现商业契机提供一定基础。 四、结束语 对长沙大学生生态创业素质的培养,应当从多方面入手,不能仅仅依靠一个环节的支撑。个人的创新意识是原动力,诸多途径对其都是一种辅助的作用。总而言之,创业是一种主体性较强的行为活动,对主体要求较高,培养其生态创业素质就必须从自身出发,通过对含义特征的了解,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生态创业素质发展,促进长沙当地经济发展,为我国的创业型人才做好储备。 参考文献: [1]孟庆艳.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23):377. [2]李小红.文化经济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6(2):31-33,64. [3]余可发.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维度及其综合评价:一项来自江西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探索性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3):78-82. [4]魏玲玲.现代大学生生态创业必备素质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4):43-47. [5]胡跃祺.项目管理促进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的理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6]赵金华,李宏国,宋之帅.打造创业教育“循环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77-8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