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高职高专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
范文 | 孙丹阳 [摘 要] 特殊教育专业多年来一直都是以本科办学为主,相关教材也是为本科生编写,近年来高职高专也加入了培养一线特殊教育教师的行列,但是受学习时间短、地方差异大和学生水平的限制一直也找不到最为妥善的课程设置方案。铜仁幼专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可以分为五种: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职业成长、学历提升和特长培养。而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为:学科基础、专业入门、专业提升和专业完善。同时在设置课程时还要因地制宜、按需发展,以达到推动本地特殊教育稳定发展的目的。 [关 键 词] 高职高专;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2-0190-02 一、引言 2014年,教育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发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从此特殊教育的发展开启了加速模式。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全国多所师范专科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开设专科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开始给各地特殊教育一线岗位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以贵州省为例,2015年以前只有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和铜仁学院三所高校开设本科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2015年之后又增加了贵阳幼专和铜仁幼专两所高校开设专科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未来几年黔南幼专、毕节幼专和刚刚获批的六盘水幼专也会有很大的可能继续开设。 在这一批专科层次特殊专业开设之前,国内开设特殊教育的高校屈指可数,而且几乎都是本科。所以专科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专科层次特殊教育办学中,有丰富经验的仅有一所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已于2015年升格为本科),但是南京地处繁华的长三角城市群中,经济发展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他们的课程设置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部,西接湖南怀化,北临重庆,处于武陵山交通要地。铜仁幼专特殊教育专业于2015年首次招生,到2018年即将送走第一批毕业生,虽办学时间较短,但已经在三年的摸索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高职高专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课程的设置要受很多现实因素的制约。众多因素中,以就业需求为主,学生需求为辅,还要综合考虑本地的现实情况、生源质量、学校的资源配备等。一份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能给学生带来五个方面的成长。 (一)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即能胜任职业的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专业能力和正确的职业理念。学生在修完所有课程毕业后,具有能胜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能力,是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达到的目的。 (二)职业资格 国家规定自2014年起,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方式只能通过统一考试。所以为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前拿到教师资格证,就要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获得职业的“敲门砖”。 (三)职业成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味地灌输知识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一个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師必须时刻保持思考,终身学习,所以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为学生以后的职业成长做好铺垫。 (四)学历提升 我国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学历提升类的课程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五)特长培养 同样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大专文凭相比于本科文凭明显处于劣势。所以若想高职高专学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另辟蹊径,转而培养学生有实用性的特长,如,手语、舞蹈、保育等。 三、高职高专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 本科层次教育一般都为四年,除去外出实习的半个学期外,将有七个学期的时间在校学习文化课。而专科层次教育一般都为三年,除去外出实习的一年外,只有四个学期的在校学习时间。从时间上看,几乎是相差一半。专科学生要在这短短四个学期之内学完本科七个学期的课程明显是不现实的。铜仁幼专针对时间紧、课程重、任务繁的特殊教育专业学习情况,对课程进行了如下设置: (一)第一学期——学科基础 考虑到学生刚从高中升上来,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改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故而不安排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课,而是学习三门基础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学》,前两门课更是双倍的课时量,既保证了学习基础,又融合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除了三门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和《舞蹈基础》来培养学生的特长。最后一门《手语沟通与交往》可以在一年级就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二)第二学期——专业入门 有了第一学期的基础,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首要入门和专升本专业课程《特殊教育概论》便不会太过于枯燥和晦涩难懂。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卫生与保育》《特殊儿童康复概论》,并继续学习《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和《手语沟通与交往》。这学期结束之后,学生完成了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 (三)第三学期——专业提升 学生此时对自己的专业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但是认识较为浅显,还需进一步细化学习。所以这一学期除开设《行为矫正》《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两门课程继续深化专业学习外,还针对以后的岗位需要设置了特殊教育两个方向的课程。课堂教学方向的《特殊学校学科教法》和康复训练方向的《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特殊儿童音乐欣赏与治疗》《特殊儿童言语康复与训练》。其中康复训练方向课程大多是考虑到本地对康复训练教师的需求。 (四)第四学期——专业完善 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专业培养目标已经基本完成,所以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教给他们专业成长的方法,所以专业课程只有《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个别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特殊教育教师技能指导与训练》和《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技术》则是以实操为主的实践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讲课能力和康复训练能力。最后,专业成长离不开对《特殊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解读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解以及对他们日后职业生涯大有帮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除此之外,每一学期还要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公共课、选修课等,在此不计入专业课程之内。大专三年级,即第五和第六学期为实习时间,不学习专业课。 四、高职高专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与反思 (一)面临的问题 1.博而不精。师范和康复是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但为了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大多数专科学校都不会刻意去给学生定发展方向,所以学生是两个方向都有涉猎而两个方向都不太精通。就业和升本也是学生在毕业后会面临的重大选择,这两种选择带来的课程侧重也不同。发展方向较多,而课时紧缺无法兼顾,则会导致学生出了校门后,该用的知识没学到,学到的知识用不上的问题。 2.课业繁重。特殊师范首先是师范,所以普遍的师范原理也是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还要深入学习特殊师范的原理。专业课本就繁重,再加上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课程,英语、语文、计算机等公共课以及各类选修课,学生的课表常常都是满的,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反而会降低学习的效率。 3.层次不清。因为大专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只有四个学期,所以一些明显有层次性的课程却不得不放在一个学期来进行学习。单就心理学来说首先要学习《普通心理学》,再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最后才能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学》。但设置课程时常常会因为课时问题,把本不该在一个学期出现的课程安排在一起。 4.理论过多。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课程过多却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作为补充,就会很容易出现学了、理解了但很快就忘了的情况。所以如何找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5.知識陈旧。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一日千里。但是我们的教学模式似乎总也逃不出“学旧知”的怪圈,始终在追着发展的脚步而前行,不能拥有超前意识,所以就造成了“一出校门知识就被淘汰”的尴尬局面。 (二)反思 1.主辅相成。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职业的高度精细化,在欧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内各个方向的分工非常明确。我国特殊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关键期,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却能为我国以后的发展带来启示。所以就目前来看,可以以学生的意愿为主,让学生自行选择主修方向和辅修方向,让学生达到“又博又精”的水平才是上策。 2.理实一体。没有绝对的理论课,也没有绝对的实践课。理论先指导实践,实践再来强化理论才是正确的教学方式。只有不拘泥于课堂的形式,将理实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不是“纸上谈兵”。 3.紧抓前沿。课程设置一定要每年都进行修订,把本专业最前沿、最有意义的新内容充实进去。在这方面不能畏首畏尾,也不能盲目跟风,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多听听一线特殊教育教师、特殊儿童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这样才能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办好特殊教育”,短短几个字对特教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剂。而“办好特殊教育”最关键的就是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特殊教育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要在两年的文化知识和一年的实践知识学习中完成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肯定会遇到重重的困难。所以在做课程设置时,要另辟蹊径、因地制宜、按需发展,尽量提供更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迈大步子敢于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响应党的“十九大”的号召,才能让特殊教育朝向更健康、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