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双创”教育要“三深三试”
范文

    杜夫利

    [摘 要]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育强化 “双创教育”改革也是大势所趋。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也应加大借鉴力度。从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的启示,提出要提高中国高职“双创”教育的效果,需要“三深三试”。

    [关 键 词] “双创”教育;现代学徒制;现状;问题;“三深三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170-02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见》。该《意见》提出需要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和德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1]。教育部于2014年下半年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对现代学徒制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2015年8月,教育部还专门公布了全国首批127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名单。现代学徒制已逐渐上升为国家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理念。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正式公布,指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

    一、浙江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开展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浙江省“双创”教育开展情况

    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荆德刚对浙江的双创教育改革给予高度肯定。他说:“浙江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我建议打造浙江创业教育的先行区。”宁波大学对大学生创业鼎力支持,2008年年底,该校“平台·模块·窗口”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成为全国3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杭州师范大学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与校友资源,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成立阿里巴巴商学院,由知名校友马云任院长,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格外浓厚。

    近年来,浙江省许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双创教育实践体系。借助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优势,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走出了一条以“创”立校的特色办学之路。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四业贯通”“创新创意工场”“范蠡创业学院”相结合的双创模式,涌现了一大批实业与电商创业明星。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三方四地五段”创业教育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上开展“双对接”,“项目教学”与“主题教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并重视毕业设计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二)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滞后

    教学管理模式是影响“双创”教育效能的重要因素,没有先进的制度与机制何谈教育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规范与管理,班级与学生的管理松散混乱,缺乏凝聚力与创造性。高校可尝试成立“大学生双创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双创教育管理、运行与评价章程”,引进多元、开放的双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2.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体系缺少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

    高职专业任课教师对“双创”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发达国家,高校的双创教育是一项提高国民素质、激发青年创业、拓宽就业渠道的系统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教师授课像“流水线”,极少考虑“创业率”[2],只千篇一律地传授专业知识,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和谐性直接影响“双创”教育的质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作为一门教育部要求开设的课程,极少有院校考虑其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导致两个体系缺乏协调合作,致使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的改革举步维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若要真正发挥其“授之以渔”的功能便需要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

    3.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缺少与企业、行业与地方产业经济的互动

    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拘泥于校内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由校内教师或辅导员担任任课教师,内部闭门造车,缺乏外部助力,没有与相关行业、企业与地方产业充分合作,互通有无,课程效果大打折扣。行业企业专家熟悉行业动态与前沿,把握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与挑战,再加上有一线的真实经验与资源,因此,可引进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指导与评价校内双创课程或将双创课程拓展到相关合作企业一线中。

    二、现代学徒制对绍职院“双创”教育的启示——三深化

    (一)深化“双创”教育与专业建设的融合

    1.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机制助力专业建设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形式是多样的,呈现有“模式”而无“定式”的特点[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主体”机制,共同以市场为导向制订育人方案,更适合培养双创人才。从师资条件的角度,在“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强,主动参与,手脑并举,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创业周期更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即日常教学,因此,学生工学交替,有利于其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操练,专业提升绩效高,“双创”的火花更易点燃。

    2.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助力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沿用传统的“学科本位”理念,使高职课程设置成为“本科课程的压缩包”。这使高职学生要在短短的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内修完包括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师生疲于上课,毫无精力钻研创新项目,致使毕业生对高职教育、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降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更能得到企业青睐,毕业生工作后其学业、专业、产业“三业耦合度”更强,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现代学徒制倡导以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成就感,因此,将职业资格证考试的课程融入专业课程,能增加学生的就业创业筹码。

    (二)深化“双创”教育与“订单培养”的融合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范蠡商学院社区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与订单班已经与订单企业形成了成熟的合作机制,可以将商贸专业群的订单培养对象组合成新的“订单培养创新班”,对创新班实行“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机制。聘请校内、校外专家导师,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运作,对专业群的学生利用其专业特长开展项目的规划、实施与孵化。

    (三)深化“双创”教育与“专业社团”的融合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中非常活跃的组织主体,能够满足大学生自我提高和發展的需求,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因此,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孵化器[4],争取依托专业社团培育出一大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科研、发明与专利成果。专业学生社团不能“闭门造车”,“井底之蛙”孵化不出创新创业项目,因此,可聘请校外企业高管、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专业社团的校外导师,社团成员同时拥有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校外导师,同时,校外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企业活动、企业课题和项目,参与企业实践等。

    三、现代学徒制对高职“双创”教育的启示——三尝试

    (一)教育管理尝试“企业管理”

    高职院校毕业生将走向一线工作岗位,为了实现学生和企业员工两个角色间的无缝对接,并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学生管理尤其是班级管理中探索实施企业化管理具有可行性。实现教育管理与班级管理的“企业化”:首先,制定《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与考评办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与考评奖励机制。其次,对班级成员进行企业化分工,将传统的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寝室长、组织、宣传委员、文体文员等班干部岗位与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车间主任等岗位匹配,并根据企业部门需要进行学生的部门分配。将出勤、作业、项目等转换为“员工打卡”“员工记件”“员工项目”并制定细则,定期公布班级打卡积分排名。再次,实施有效的奖惩机制,成立“学分—基本工资”“奖学金—奖金”“助学金—分红”“获奖或荣誉—星级员工,劳模”等激励机制。

    (二)教育形式尝试“行业典范引领”

    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双创”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需要选择适合各专业的“行业典范”。教育部公布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高职院校中有六所高校上榜,其他高职院校可以组团到这些经验丰富的“双创”典型经验高校学习。另外,可组建高校、行业企业专家与大学生创业团队,展开典型创新创业事迹、案例编撰,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提供“教材”。每个专业与行业都有成功的企业家与大学生创业典型,他们有很强的榜样示范力量,是“第一手”的学习素材,通过研读他们的成功案例,将这些典型事迹与经典案例作为各专业的创新创业培训、职业规划类比赛、岗位模拟操练的“教材”进行模仿与研讨,可以达到激发兴趣、点燃火花、开拓思维的目的。

    (三)教育评价尝试“校企协同”

    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S.Lincol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5],他们认为教育评价即对被评价人或事物赋予某种价值,此种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这一理论强调“价值多元性”与“心理构架”。“校企协同”的评价机制是助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马达,把人才看作“学生”与“员工”的双主体,践行了“价值多元性”的评价思想,也能够客观、平等地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评价,也检测了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提高了企业的育人参与度与用人效能。

    四、总结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或“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模式,高职院校有绝对的自主权,坚持了高职教育“学校本位”的教育形态,“现代学徒制”为我所用,形成有效的助力与补充。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中蕴含着“小宇宙”般的能量,适当借鉴与引入,能够让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改革与专业建设改革焕发“新常态”,培养出一批适应结构改革、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外贸新增长点的“双创人才”。

    参考文献:

    [1]颜磊,唐天艳,陈明坤.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5(12):10-11.

    [2]孙阳,唐永鑫,孟黎.现代学徒制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J].新西部,2016(17):133-134.

    [3]谢淑润,夏栋.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3(8):42-43.

    [4]易海博,聂哲.基于现代学徒制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2).

    [5]蔡晓良,庄穆.国外教育评价模式演进及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2):37-4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07:40